公立医院改革之路该怎么走?破除以药补医这个深水区该怎么蹚?怎样找回医生的价值?该不该为大医院扩张踩刹车?基层改革如何避免不可持续?今年两会期间,一系列医改焦点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的格外关注,观点之鲜明,交锋之激烈,前所罕见。面对这些热点问题,拥有全国政协委员和卫生部部长双重身份的陈竺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坦诚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医保也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是更主要的投入方式。但现在基本医保的水平还较低,公立医院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支援基层等任务,需要补偿。对供方的投入有利于实施政府的区域卫生规划、规范公立医院行为,以充分体现公益性。概括起来,就是“发展、公卫靠政府,诊疗、运行靠医保”。
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院长们最关心的是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政府的财政补偿能不能到位。
陈竺说,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也要看到各种有利于改革的因素: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基础,近三年医改形成的良好势头和基本经验,各地党委和政府对医改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等。卫生部在选择300个县试点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时,考虑的最主要条件就是当地政府是否对公立医院改革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同时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
具体到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支持,陈竺认为,政府直接拨款其实是一个小头,目前大约占到10%。大家应该看到,医保也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是更主要的投入方式。
陈竺说,政府直接拨款给医院,让医院免费或低收费向老百姓提供服务,这是前苏联卫生体系和英国的国民健保体系采用的模式,但国际上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是欧洲大陆发端的卫生筹资模式,即政府财政或政府通过立法组织社会资源投向需方,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而这些资金最后也都流向了医院,实际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转移支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医院要通过提供服务的质和量,从医保来获得补偿,从而避免了“养懒人”、“大锅饭”;二是在多数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又可通过管理医保而有效管控医院行为。当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筹资模式一定程度也借鉴了这条路径。
针对“政府拨款只占医院支出的10%,剩下的90%要靠医院自己在市场上打拼”的说法,陈竺认为其实这个说法已经不对了。随着医保筹资水平不断增长,医保支出已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例如,在多数县医院,5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新农合。所以在看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的时候要算两笔账,一个是直接拨款,一个是从医保获得的转移支付。
陈竺说,现在基本医保的水平还较低,同时公立医院还承担着基本医疗之外的任务,如公共卫生服务、教学、科研、支援基层等,所以只补需方是不够的,供方也要补。更重要的是,对供方的投入也有利于实施政府的区域卫生规划、规范公立医院行为,以充分体现公益性。所以,财政拨款要增加,要真正按中央医改文件精神把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离退休人员工资、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等全额承担下来,而医院日常运行需要的经费应该主要从医保中获得。概括起来就是“发展、公卫靠政府,诊疗、运行靠医保”。“十二五”期间除了要将县级综合医院基本建成二甲医院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将按规划和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区域医疗中心。这种“宜需则需,宜供则供”的投入模式,是医改确立的我国公立医院筹资补偿机制的一个特色。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筹资水平可能会达到450元以上,而这些都是医院的潜在收入。他希望医院院长和广大医务人员从医院收入增长幅度中能够意识到,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近年来真的是大大提高了。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可以由发改部门和卫生部门协商来做,原则是不增加群众的就医负担。同时,要引入先进的支付制度,并实现全覆盖,不留空当,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 1. 推进医改绝不是孤军深入
- 2. 推进医改绝不是孤军深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