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2004年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有“千里眼、顺风耳”之称。8年过去了,这套系统运行如何?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前不久,记者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地探访。
每天接收2万个案信息报告
8时30分,北京市北郊的中国疾控中心办公楼。像以往一样,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室主任王丽萍打开电脑,输入密码,很快进入网络直报系统,这套系统的全称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能进入该系统进行操作的人都经过严格认证,按层级设定了不同权限。王丽萍的权限属于最高一级,她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可以浏览该系统的任何信息。“不能拍照,里面的个案信息绝不能外露。”她反复叮嘱来访的记者。
进入网络直报系统主界面,左侧显示子系统目录,右侧是各子系统的详细信息,共包括传染病报告信息采集(传染病报告卡),个案信息管理,公共卫生基础数据,结核病、艾滋病等专病报告,统计分析等8个子系统。王丽萍逐一演示每个子系统的功能。正在浏览信息采集系统时,界面上更新了一组数据:两个麻疹病例个案信息,病人姓名、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诊断治疗方案,一目了然,信息来自中部某省一家县医院。“医院信息报告员刚填上去的,我们这里马上就能看到。”王丽萍说。
类似个案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每天能收到2万余个,既有传染病病例,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等,平均每分钟约有15个。这些个案信息可实时下载,也可针对各种需求进行查询分析。
“2004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乙、丙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加上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目前通过系统直报的共有39种传染病。此外,不明原因的肺炎也被纳入报告范围。”王丽萍告诉记者,不同传染病报告时限不同,医疗机构在诊断鼠疫、霍乱两种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非典、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需要在2小时内报告;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需要在24小时内报告。
每天上午,传染病监测室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分析数据。对前一天网络直报的全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分析,中午前将该报告发送给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等的相关领导,作为决策重要依据之一。
- 1. 传染病信息就这样网络直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