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出现“甲流”患者死亡病例,2009年曾在北京乃至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的“甲流”,再度成为京城活跃的流感病毒种类。那么——
1月5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疫情表明,从2012年12月27日至2013年1月4日,北京市已报告两例“甲流”死亡病例。
刚刚进入2013年,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甲流”,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月6日表示,受极寒天气影响,北京近期流感发病率攀升。去年12月24日至12月30日的流感监测数据表明,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累计监测门、急诊就诊的104万人中,28567人为流感样病例,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已达到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发现,现阶段北京“甲流”病毒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且“甲流”病毒活动度较前期已明显增强,逐渐转变为主导毒株。
“这种病毒和2009年的‘甲流’相近,没有出现明显变异,市民不必心存恐慌。”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介绍,目前,北京对“甲流”的防控也并没有启动应急机制,仍作为季节性流感对待。
“甲流致死”之说不准确
据了解,北京报告的两例“甲流”死亡病例,两人均为女性。其中,一位患者去年5月刚来到北京务工,12月25日发病,出现咳嗽症状,26日出现高热、喘憋、紫绀等,后到朝阳医院就诊后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离世。据医院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甲流”病毒感染。
另一患者是一名骨髓癌晚期的老年妇女,感染流感后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1月4日抢救无效去世。
在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说,这两位死者均患有基础病,且没有接种过流感疫苗,再加上自身抵抗力较弱,才会在感染“甲流”后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甲流”只是诱因,“甲流致死”之说并不准确。
“2009年以后,自第二个流行年起,人群已有了基础免疫力,‘甲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出现并发症的高危人群都已与季节性流感无异,而且对‘甲流’的防治目前已研究出有针对性的流感疫苗,基本达到了可防可控。”庞星火说。
三大人群易得流感
“流感会对生病中的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而且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提醒广大公众,接种流感疫苗是当前全球公认的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建议老年人、学生、体弱多病者及时接种。
数据显示,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发生流感。流感对儿童的健康伤害主要源自并发症,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一般情况下,孩子越小,发病越重,造成的健康风险也越大。
老年人身体的抵抗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降低,所以一旦接触流感病毒,被感染的几率很大。老年人感染流感后临床症状多而重、病程长。同时,老年人大多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哮喘等慢性疾病,他们平时病情稳定,然而流感就是触动老年人肺炎、心肌炎、支气管哮喘等一系列致命疾病的扳机。
如果说老人、儿童在抵御流感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并不代表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上班族就可以掉以轻心。对于部分身体长期透支的人来说,更容易让流感病毒“钻空子”,使感染流感的机会大大增加。
- 1. 今冬“甲流”是否会卷土重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