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曝光台 > “蒸功夫”背后江镇包子产业

“蒸功夫”背后江镇包子产业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1-09-19来源:新京报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顺着蒸功夫的源头,一个叫江镇的小镇逐渐清晰。江镇人凭借20多年的努力,开创出江镇包子品牌。

顺着“蒸功夫”的源头,一个叫“江镇”的小镇逐渐清晰。江镇人凭借20多年的努力,开创出江镇包子品牌。

一早餐铺老板在外地做了18年包子,他称早些年做包子并未赚到大钱。赚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这与香料香精店在江镇镇生根发芽的时间不谋而合。

小编推荐:最易用地沟油的菜有哪些?

江镇包子走向全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交之时,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江镇人也开始走出家门。

每天早6时许,安徽省安庆市怀宁002县道边,黄老伍、何世奇等蒸笼店开始传出劈竹、锯木之声,划破江镇清晨的宁静。

江镇,位于安庆市区以西的怀宁县,东南西北四条街连起了约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位修鞋的老者称,镇上有约4万人口。

江镇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龙门架。龙门架上写着“中国面点师之乡欢迎您”。

每日,在阳光还没照亮面点师之乡时,江镇镇北街一家早餐铺的面点师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我们每天两点多钟就起床干活。”早餐铺的老板娘称,这样的生活习惯保持了18年之久。

两个月前,这对年近六旬的老夫妇回到老家江镇,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年纪大了”,早餐铺的男主人的言语中,颇有几分落叶归根的意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交之时,是中国农民工涌向城市的一次高潮期。江镇人也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夫妇二人称,江镇人一开始也有进入工厂打工的,但后来逐渐在做早点上形成了规模。这样的出走以家庭、亲戚为纽带,一带十,十带百。1993年,他们放下7岁的幼子,开始到外地做包子。谈及出走原因,男主人称,“家里穷呗。”

包子利润流回家乡

对于在外做包子的人们一年总收入,有人说是四个亿,有人说是五个亿。

如今江镇的街巷上,少见破落的平房,更多的是外表光鲜的农家别墅。别墅的门里门外,则多是老者、妇女携着孩子,少见正值壮年的男人。

江镇上,如北街的早餐铺一样,在本地做包子、馒头一类面点的人并不多。“都在外地做”,早餐铺老板称。

当地人称,全镇约4万人中,约有1.5万人在外地做包子,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哪都有江镇包子,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做包子。”

黄老伍蒸笼店的老伙计笑称,女儿一年做包子的收入十来万。这还是江镇人说出的相对较低的数字,其他人称,有亲朋在外一年收入二十来万、上百万。

刘会平则是江镇镇的一段佳话,每每谈及做包子的收入,江镇人都会提起这位上海巴比馒头的董事长。“听说有香港老板出16亿买他的产业,没卖。”一位出身江镇镇的酒楼老板称。

在外做包子的人们一年合计收入,有人说是四个亿,有人说是五个亿,由于没有具体部门统计,这一数字只能是估算。

一位出租车司机称,有一年春节,安庆下雪,往江镇的交通不便。20多公里路,有江镇人出了800元路费。“他说,只要能回家,钱不是问题。”另有轶事则述,春节之时,县道上停着各地车牌号的小车。

据媒体报道,由于江镇包子、馒头的势力越来越大,2008年8月,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第三届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怀宁召开。借此,江镇获得“面点师之乡”的称号。

早餐铺男主人称,江镇的财富是发酵粉发起来的。

本文导航
  • 1. “蒸功夫”背后江镇包子产业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包子产业 蒸功夫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