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外做包子的一名老板称,当时馅料用最好的肉做成。谈及香精,江镇人皆点到为止。
安庆市怀宁县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少有农家种植小麦。“种也是抱着玩的心态”,一名江镇农户称。
没有面食的习惯,却成了面点师之乡。江镇第一代出去做包子的北街早餐铺夫妇认为,早早地占领了市场,是江镇包子出名的一个原因。男主人称,做包子辛苦,起早贪黑,而且在起初的年头里,也并没有挣到太多钱,但为了养家糊口,出去做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钱挣得多了,也就是最近六年来的事”。
出身江镇的酒店老板称,好馅料也是江镇包子出名的原因。他称,早年在外做包子时,馅料都是用最好的肉做成,“吃起来才好”。
而江镇包子好吃的另外一个原因——添加香精香料,江镇人谈起来则讳莫如深,皆是点到为止,不愿深谈。“肯定有人用,但不是所有人都用。”说完这话,酒楼老板则掐了烟,独自走开干活。而早餐铺的老板也只称,“反正我们不用。”
小编推荐:北京香精包子培训学校调查
上海巴比馒头董事长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些东西好不好,我不好评价,至少,我肯定是不会去用的。”
有当地人称,不少在外面做包子的人并不会长期留在同一个地方,两三年之后,便会转移。这其中,便是有各地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因素在其中。黄老伍蒸笼店的老伙计称,在外面卖的包子,他的家人是不会吃的。
蒸笼行当因包子兴起
这是一个由包子带动的行业。蒸笼通过物流向全国发货,“不如做包子挣得多”。
黄老伍一家由西邻石牌镇迁居江镇,做蒸笼生意已有多年。街上,蒸笼店有不下20家,与其他行业相比,店铺数量最多。这些铺子基本与黄老伍家一样,亲朋共同打点的家庭作坊。
黄老伍蒸笼店的老板娘称,一天下来,该店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蒸笼约40个。“卖给他女儿。”老板娘指着店里的一位老伙计,开着玩笑。老伙计也是黄家的亲戚,约60岁,有两个女儿。出嫁后,她们随着夫家“在外地做包子。”
这是一个由包子带动的行业。“有人做包子后,我们才开始做蒸笼。”老板娘称。蒸笼店一年算下来,收入有数万元,但“不如做包子挣得多”。
目前,这个由包子兴起的小镇,还没有因为香精事件受到波及。人们的生活,依旧平静。
■ 链接
“蒸功夫”多地被查
2010年9月 武汉多家蒸功夫包子店被曝使用的肉来自没有任何证照的黑作坊,而黑作坊使用的原料是来源不明的问题肉和垃圾肉。为了把劣质猪肉变牛肉味,使用牛肉香膏等。
2010年12月 沈阳曝光“福康蒸功夫包子”在馅料中使用添加剂,并使用“黑馅料”,并流入高校、小区等,随后副市长批示要求调查。调查发现41家包子店无证经营,后被责令停业。
- 2. “蒸功夫”背后江镇包子产业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