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缺口提供生存空间
社会资本办医赢在定位准确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引入社会资本到滑县办医院,被誉为创下了河南省的两个第一:公立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是第一家,省直医疗机构下乡办医也是第一家。
不过,在县域内引入社会资本办医并非新鲜话题。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发展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4亿元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支持。
而从滑县医疗资源总量来看,引入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也是必然选择。尽管在最近3年,滑县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实现倍增,医院和卫生院总床位数达到3200张,但和136万辖区内人口相比,每千人床位数只有2.35张,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公立医院由于人员等软实力限制导致无法继续扩大规模时,剩余的缺口只能依靠非公立机构来补足。
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早在2008年便开始着手分析滑县的医疗服务市场。该院认为,豫北地区是我国食管癌等肿瘤疾病高发区,这导致了该区域就诊患者医疗服务的高要求和特殊性。患者数量之多和病症之重,又使得当地县级医院已不能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导致大量重症患者县外求医。如果能把县外就诊患者留一部分在县内,这将是一个极大的市场。
事实证明了这个推断的正确性。开业第一年,新滑医院的年收入就达到7000万元,到今年8月,便实现了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对比一般医院通常需要3年~5年才能做到收支平衡,这个速度相当惊人。滑县卫生局局长王朝义说:“当初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滑县政府反复沟通的重点,就是要求新建的医院定位必须准确,主要针对疑难杂症,而不是常见病、多发病。”
对于像新滑医院这样失去了政府“庇护”的非营利性医院而言,滑县近3亿元的医疗费用支出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但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法则也在时时发挥作用。
在滑县新区的道路旁,记者见到一处挂着卫生院招牌的废弃建筑。当地人介绍,一家企业的老板看到医疗市场红火,就盖起了医院,结果根本就招不到医生,连病房楼都没盖好就只能草草收场。
- 1. 医改三年观察“鲇鱼效应”悄然浮现
- 2. 社会资本办医赢在定位准确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