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看病难”,必须改变目前的医疗体制,从法律的层面重新配置资源,规定就诊流程。
知名医院患者“爆棚”社区医院门可罗雀
破解“看病难”需依法配置医疗资源
胡胜凡从排队挂号的人群中挤了出来,额角挂着细密的汗珠。尽管此时才早上7点,入秋后的北京气温也不算高,但胡胜凡的背心处仍然湿透了,毕竟挂号大厅里的人太多。
这里是北京一家医院,挂号大厅里里外外站满了人,排队挂号的队伍曲曲折折绕了几个圈。看着焦急排队的人,胡胜凡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边用装着病历本和化验单的塑料文件袋扇着风,边给身旁的人讲着挂号注意事项。
小编推荐:7000万无性恋:部分人群彻底无性冲动
胡胜凡带着妻子从山东德州老家赶到北京看病,已经有9天了。“看个病真是难,到北京的大医院看病更难。”胡胜凡说。
“看病难”不是胡胜凡一人的感受,在这家医院等着挂号排队的人脸上,除了焦急、毛躁,很少看到轻松的表情。
尽管卫生部要求医院开通网上、电话预约挂号,尽管医保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尽管药价正在下降,但在老百姓眼里,“不敢生病”才能真正避免“看病难”。
看病与“遭罪”无异
胡胜凡的妻子得的是肾病,在老家看了一年多,花了不下3万元,可病没见好。胡胜凡急了,决定带着妻子上北京的大医院瞧瞧。临出门前,他特地查了早上到北京的车次。
到了北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找,胡胜凡和妻子直接到了医院,但是当天的号还是没了。胡胜凡买了几份报纸,在挂号大厅附近阴凉处找了个地方,两口子就这么“安顿”下来。“我知道北京大医院挂号麻烦,准备将就一晚上,第二天看完病,早点回家,节省费用。”胡胜凡说,但是他的算盘落空了。
排了一晚上,胡胜凡终于挂上了号,也带妻子看了病,但是得做两个检查,而且检查结果还不能当天出来。“没办法,只能在北京待着。我们俩商量了半天,还是没舍得花钱找地方住。说不准以后还得花多少钱。”胡胜凡说,在北京的8个晚上,他都是和妻子在门诊部门口过的。“门诊部外面有屋檐,可以挡雨”。
和胡胜凡夫妇一起,“住”在门诊大厅外面的,还有不少人。其中一名是来自河北廊坊的妇女,因为妇科病,在这里已经待了7天。这名妇女告诉记者,挂号费时间、等结果费时间。“要是有钱,能够找人的话,也不用这么累”。
这名妇女说的“有钱”、“找人”,就是找号贩子、找专家。“有个从北戴河来的女的,带她儿子看病,好像是胆囊炎,给了号贩子1000元钱,直接去找专家看的。”
这名妇女所言不虚,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号贩子,但效果微乎其微。在这家医院,“不要相信号贩子……”之类的话,从负责巡视的医务人员手中的喊话器中不断传出,但在特需门诊挂号大厅门口,一名拄着拐杖的中年妇女,仍然直截了当地向排队挂号人群兜售着他们的“服务”。
- 1. 大医院看病仍很难 医疗资源两极分化
- 2. 看病难背后的主要原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