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医药广角 > 强生超适应证事件凸显医药监管漏洞

强生超适应证事件凸显医药监管漏洞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2-07-05来源:法人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在强生超适应证推广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药品监管制度的差异,以及我国医药行业的监管漏洞,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中国药品监管力度的质疑

6月11日,世界制药巨头美国强生公司因“超适应证”药物推广而被美国政府巨额罚款22亿美金。涉案药物维思通在中国也有销售,不过按照强生中国子公司西安杨森的说法,维思通在国内已经获批了双向情感障碍这一适应证。

同一款药品适应证问题,在美国因违规而受到重罚,在国内却是获批的。这一云泥之别,将强生“超适应证”推广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将中美监管差别置于尴尬境地。

“中国药品管理部门不知道是基于什么原因,认为维思通能治疗双向情感障碍,故批准了。”四川罡兴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全国律协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林波律师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但在临床使用时间更长的美国,却没有获得药品管理部门的批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监管缺失

“超适应证”推广,是指出于商业目的,制药公司有意诱导超出药品说明书适应证范围的用药行为,由于超出的治疗适应证没有经过大范围临床试验验证,存在高度用药风险而被世界各国的法律明文禁止。据《法人》记者了解,1993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了强生关于维思通用于精神分裂症的适应症申请,维思通得以上市流通。但强生在未经FDA批准的情况下,宣称维思通可以用于治疗双向情感障碍。因此被美国监管部门课以重罚。

“‘超适应证’推广是世界各国统一明确的禁区,自然也包括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医药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朱昌蕙教授告诉《法人》记者。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玉文教授也表示,我国目前对“超适应证”推广的规定极为模糊,尚没有针对这一行为的具体规定,只是在一些法律法规中略有涉及。目前对“超适应证”推广的最权威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的“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按假药论处。但这一规定只是涉及药品包装上的标识不能“超适应证”,并未提及“超适应证”的其它行为。

陈玉文教授表示,“超适应证”推广等违规销售行为已成为业内的潜规则,一些企业面对收回成本的巨大压力以及销售领域监管的缺失仍然选择铤而走险。

在强生“超适应证”推广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药品监管制度的差异,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中国药品监管力度的质疑。

“专家依附于行政机关,而行政机关又不代表消费者,药品监督部门代表的是制药企业,它的专家也代表制药企业,所以监管和使用是一个利益的博弈。我国在这方面缺少独立的机构。”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律师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没有隔开,让它们存在着利益上的联系,所以很难落实监管问题。

朱昌蕙教授也认为:首先,我国法制不健全,对于类似问题虽明确禁止但却没有具体的法规条例;其次,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对类似问题的态度暧昧;最后,企业守法与民众维权的意识均不强。

强生此次在美被重罚,让我们看到国内的医药行业的监管漏洞,一些制药企业利用政府在药品流通、使用环节中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相对薄弱损害消费者利益,对公众的健康权构成威胁。在世界范围内,制药巨头虽因不端行为受到重罚,但这些行为却屡禁不止,且花样翻新。

“仅靠事后的巨额罚款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而且巨额罚款也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药品流通、使用环节制定诸如药品生产环节那样刚柔相济的规制原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陈玉文教授告诉《法人》记者。

本文导航
  • 1. 强生超适应证事件凸显医药监管漏洞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强生 药品监管 医疗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