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政”下达力不从心
依照5月10日国家药监局局办发布的“食药监办安函[2012]212号”文的要求,所有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在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网站公示药用明胶和药用胶囊来源。各省药监局须尽快明确公示方式,督促企业及时上报信息,于2012年5月15日前落实此项工作。
不过,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一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让人乐观。
南都记者查询广东、重庆、浙江等国内多个省市的药监局官方网站,并未见到相关公示。目前,国内仅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地方药监局就企业自检情况作了公示。
事实上,国家药监局5月13日给出的说法,即已经承认,“目前还存在一些企业自检水平不高、各地自检和抽验进度不平衡以及批批检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而依照国家药监局此前的说法,自查和抽检覆盖率将决定5月底检测的效果。
链接
药用明胶、合格胶囊纷纷涨价
日前,胶囊市场面临整顿,药用明胶原料价格已经上涨20%,合格空心胶囊供不应求,采购价格已经上涨了10%。由于成本增加,药企面临涨价压力。
随着胶囊事件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影响表现在三方面。首先胶囊行业整顿步伐加快,胶囊行业面临洗牌;其次受该事件影响,医用明胶行业发展将提速;第三利于提升胶囊等产品的质量,打造其核心竞争力。随着胶囊事件日趋扩大化,胶囊生产规范化速度将加快,其产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而相对应于中小规模的胶囊厂而言,其净利润将缩小。涉毒胶囊企业将被取缔。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表明监管不到位,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从一开始国内对胶囊的检测机制就有问题。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到位、监管过程不严厉、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漠视都是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目前医药行业的监管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严重,在企业方面,资金的紧缺、利益的诱惑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强都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 3. 毒胶囊事件市民起诉未立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