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战略:市场吹嘘,唯利是图?
修正药业的不道德经营,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伐。
东方网以《剖析修正药业这一“麻雀”》为题,揭露修正药业异常关注广告营销,而对产品质量长期蓦然的事实。
颇有知名度的修正药业因有两款药物上了国家药监局铬超标的“毒胶囊”黑名单,理所当然地引来了“围观”、质疑、斥责。剖析这一“麻雀”,也许对人们进一步认识“毒胶囊”问题有所启迪。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药品广告出镜率最高的,似乎莫过于修正药业了,那句“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的广告词家喻户晓。尤其是为其代言的都是一些影视明星,说得言之凿凿,你倘不信也难呵!广告铺天盖地、狂轰滥炸,修正药业奉行“广告为王”的经营理念,在这方面的投入堪称“不惜血本”。据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仅2012年3月份,修正药业在中央和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金额约3.46亿元。号称“做药就是做良心”的修正药业其实走的是一条“做药就是炒广告”的路子,使得广告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无形中引领着社会消费的走向。
与其广告大手笔齐驱的是销售。修正药业以“无底薪、无费用、高提成、严约束”为代理销售模式,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界、纵向到基层”的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修正药业的宣传材料称:公司“终端大军”即将达到10万人,这些销售员活跃在各家医院、药店。与兴师动众抓销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产品研发投入。修正药业的研发人员少得可怜,且不说大多药品是改头换面或“合理”移植--如其拳头产品斯达舒的主要成分便是氢氧化铝、维生素U和颠茄,只是最普通的中和胃酸和止痉的药,就是有些“新开发”的药品也存有诸多问题,如中成药“降糖胶囊”,在2007年被国家药监局查出非法添加了西药“吡格列酮”而受到处罚。
--“广告为王,销售至上”的经营思路给修正药业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2010年其销售收入171亿元,2011年则接近300亿元,成为一个日进斗金的药业“大鳄”。然而,声称“做良心药”的修正药业,却为了在每颗胶囊上省四厘钱的成本,竟然跌入了“毒胶囊”的泥淖,为千夫所指!
常识是这么认为的:企业赢利,天经地义,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良的人们固然希望企业讲社会责任,讲道德伦理,但像修正药业在诱人的利润面前,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口头承诺”,道德伦理更是成了利润的“婢女”。
信用危机:多行不义或自毙?
对于修正药业的毒胶囊,近期媒体关注越来越深刻。
经济观察报在题为《全线产品禁止投标毒胶囊涉事药企多省碰壁》一文中,对修正药业受毒胶囊影响的如下报道值得关注:
5月4日,本报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9家涉事药企的胶囊类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被停止投标竞标和采购。
- 1. 媒体称应对修正药业召回胶囊开展真实性调查
- 2. 媒体称应对修正药业召回胶囊开展真实性调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