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南,17岁,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王浩,28岁,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王宇31岁、郑一宁(女)30岁、于惠铭(女)26岁,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3位年轻医生。
3月23日,5位年轻人的生命轨迹在阴差阳错中致命邂逅,造成了中国医疗界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即将于今年5月硕士毕业并将赴香港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浩不幸被无辜杀害,其他3名医生也被刺伤。凶手李梦南已被公安部门逮捕,面临法律的制裁。
“3·23”恶性伤害医生事件的显著特点是,不属于医疗纠纷,更没有医疗事故,警方的定性是“偶发的治疗案件”,是“激情杀人”。事件发生后,很多冰城医务人员突然感到:只要穿着白大褂,谁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王浩,以前那种“我对病人很好,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信念轰然倒塌,一个群体的职业安全感瞬间蒸发一空。
何时不再为安全发愁
哈医大四院神经外科王宏伟医生听到消息的第一感觉,是全身打了个冷颤,震惊、愤怒,痛定思痛又感到特别恐惧。“就像发生在身边、亲身经历了一样,因为工作环境都一样,只是地点不同而已。现在面对病人,一点安全感也没有,不由自主地畏惧和恐慌。”
王宏伟说,医务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每天早晨7点钟到病房,晚上七八点钟回家。遇到大手术做到半夜,第二天还得按时上班,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付出,我们无怨无悔,只希望社会能公平地看待医生的劳动付出。可是现实却是,原本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变得矛盾尖锐。这个事件发生之后,科室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门诊,有的病人不耐烦排队,对导诊护士说“我要捅死你”。如果在以前,大家顶多认为患者仅仅是发泄不满,但现在却感到了真实的威胁,不得不找保安出面维持。
失去了安全感,在恐惧和威胁中救死扶伤,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但王宏伟并不悲观,他认为大部分患者还是信任医生的,因此大家都还是努力工作,只是不知道何时不再为安全发愁。“管理部门要求加强保安,眼下来说是必须的,可是从我们医生内心来说,我们想问的是保安何时从医院消失?如果社会不敬畏生命,不敬畏法律,不尊重医生,再多的保安也挡不住突然出现的匕首。”
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护士车守梅说,在门诊,“还是杀的少”这种恐怖的牢骚话不止一次地听到。年轻的护士们值夜班,以前家长很少担心,现在几乎每个家长都给夜班护士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可是我们怎么注意才安全呢?医生、护士这个职业很崇高,也有太多辛酸。很多护士在家里脏活累活都不干,但只要穿上这身白大褂,就什么都干,无怨无悔。这样一个群体,出现了无辜被杀害的事情,却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竟然还有人高兴,谁能不伤心?”
- 1. 3·23恶性伤医事件余波难平
- 2. 3·23恶性伤医事件余波难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