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尹梅说,噩耗传来如同五雷轰顶,大脑一片空白,随即想起了该校老校长巴德年院士曾说过的一句话:“医疗环境总体来说对医生是不利的,我在想,未来最优秀的孩子会不会选择学医?最优秀的医学生会不会选择临床?”
“3·23”伤医事件让社会看到了从医的高风险,而且无端死后还要蒙受羞辱,成为社会发泄不满的途径。尹梅说:“这个事件或许让我们在未来十几年都将付出医学人才稀缺甚至局部断档的沉重代价。”
尹梅说,事发次日,一个多年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给她打来电话,对其在哈医大攻读医学专业的儿子深表忧虑。他们夫妇都是医生,当初儿子高考选择专业时,他们反对其学医,但孩子坚定地以父母亲为榜样,认为医生受人尊敬,选择了哈医大的临床专业。“3·23”伤医事件后,这个孩子说:“妈,我有点后悔,选择的这个职业太危险了。”这位母亲彻夜不眠,希望尹梅能够开导她的儿子。尹梅认为,白大褂成了炸药包,职业安全感没有了,潜在的危机感成为主流,不仅这个孩子,一代学子都可能将因为这个事件改变选择。
法律盾牌还应更牢固可靠
“我们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政府也应该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哈医大三院护理部主任郑守华说,最迫切的就是要强化法律的盾牌作用,“医闹”就是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医务人员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怎么能够安心治病救人呢?郑守华认为,应该严厉打击“医闹”,不该容忍对医务人员的语言和行为威胁。
专程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参加王浩追悼会的北京宣武医院凌锋教授介绍,她在法国医院看到,当地警察经常带着警犬在医院巡视,患者说话声音大了都会被关注,如果有说粗话的或者醉鬼,警犬就会震慑他们,医生安全很少受到威胁。国外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者纠纷,都走法律程序,更没有“职业医闹”。
全国人大代表、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院长吴庆沿在出差途中给记者发来邮件说,通过法律手段和程序来解决医患纠纷和暴力冲突问题,医界呼吁已久。当前最关键的是尽快推进“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普遍实行,有效解决医疗纠纷、化解医患冲突。
吴庆沿认为,如果公安司法部门在发生“医闹”事件时能积极地介入,果断地处理闹事者,在事后处理中不是简单把患者当成“弱者”,把医院当成是“强者”;如果《医疗纠纷法》能够尽快出台,规范处理医疗纠纷;如果医患纠纷处理制度能更健全、流程能够更畅通,医患纠纷的处理时间不再那么漫长,医患暴力冲突的事件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医务人员就不会“流汗又流血”。
- 1. 3·23恶性伤医事件余波难平
- 2. 3·23恶性伤医事件余波难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