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1年,医疗卫生领域很不平静,抢眼的事件一个接一个:整治抗生素滥用、同仁血案、丙肝、八毛门、血荒、八胞胎、扶跌倒老人、血铅超标、活婴当死婴、乔布斯之死……或让人欣慰、或让人震惊、或让人感觉悲凉、或让人出离愤怒、或让人触目惊心,尽管这一切多少让人感觉混乱又迷茫,但这不应成为我们进入新年的包袱,倒应有益于我们健康生活的智慧。
我们刚刚作别的2011年,医疗卫生领域可谓“多事之秋”:抗生素滥用、同仁血案、丙肝、八毛门、血荒、八胞胎、扶跌倒老人、血铅超标、活婴当死婴、乔布斯之死,这10个热词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热词,不管事涉医患关系、医药安全,还是社会诚信、科学公正,都是对医疗卫生领域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出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某种担心和焦虑。
小编推荐:宾利中国总经理郑飚因肺癌 安详离世
最振奋事件 卫生部开展史上最严的抗生素整治行动
事件回放:全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而美国仅13克。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在公开场合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我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2011年4月,卫生部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4月18日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随后卫生部出台第二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如今征集意见已经结束,管理办法何日正式出台尚不明确。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生素整治行动。
按照抗生素管理办法的设想,将严格控制医院中抗菌药物品规数量。三级医院的抗菌药物品种被压缩到50种,二级医院只有35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目前,以前三级医院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种类在100种左右,二级医院也有70种~80种,整治新规意味着这些抗菌药物近一半将被清退。
点评:滥用抗菌药已经成为了感染科医生最大的心结。要止住这股滥用之风,不仅要提高医院和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还应该改变百姓的观念,百姓应对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的治疗意见予以配合、予以尊重。
专家指出,以药养医机制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根本原因。抗生素整治过程中,一部分医院院长已开始抱怨:医院的财务怎么运作?必须靠综合改革从根本上铲除“以药养医”的土壤,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保障医生收入。业内人士指出,改革关键要保证医保、一般诊疗费、财政补助三种补偿来源,真正核心的机制,还是在于财政体制的配套调整。
最揪心事件 全国闹“血荒”让临床很“心慌”
事件回放:血荒年年有,2011年更严重。2011年,全国各处都在闹血荒,一些住院手术、需要输血的患者,甚至接到让患者自筹血液的通知,其中,不乏购买高价血的患者。献血是义务的,用血时却要掏钱买,买还买不来,需要掏高价钱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用血的患者不理解,献血的人更不理解。有些医院,因为无血液供应,不得不停做已排好档期的手术。
为了缓解血荒,卫生部专门在2011年12月开展了“无偿献血宣传月”活动,但即使在活动期间,临床用血仍然很紧张。卫生行政部门总结的原因是“冬天到了,中国人有冬藏的习惯,不愿意献血”。
点评:早在2001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汪春兰,就提出了放宽年龄缓解“血荒”的建议案。江苏省血液中心主任孙俊表示,全国人大今年将对《献血法》实施13周年进行调研,并酝酿修改献血法,有望将献血年龄从18周岁~55周岁放宽至17周岁~60周岁。应该说,放宽年龄缓解“血荒”不是一个治本之策,却能引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背后凸显的是“血荒”让临床“心慌”的严峻现实。
被“电荒”逼急了,可以拉闸限电。但“血荒”不同,缓解之道还在于开源,动员更多公民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有着血浓于水的文化底蕴,“血荒”原本是最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冷淡了人们献血的热情,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恐怕比放宽献血年龄更加重要,也更加奏效。
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献血不踊跃的原因,是“担心血液被牟利”。“血荒”事件再次向血液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在献血、用血的管理过程中,工作能够透明些,血液的使用更加公正些,才是换回公众信任、解决“血荒”的最根本对策。
- 1. 盘点2011年医疗十“最”
- 2. 盘点2011年医疗十“最”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