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恐慌事件 不安全注射致河南安徽百余人染上丙肝
事件回放:从2001年11月17日开始,河南、安徽连续发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64人感染,河南104人感染。经调查,此次感染中发现的丙肝患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初步推测丙肝感染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此外,有患者称,卫生室里的村医在给患者注射时“从不更换针头”。河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奔赴永城对丙肝事件进行调查,在这个个体诊所,并没有发现不洁针具。对于这个结论,民众并不认同,认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保护”卫生室,掩盖监管不严的事实!
点评:丙肝的感染途径有很多种,感染了丙肝的人都在同一个卫生室治疗过,该卫生室难脱干系。但是,“从来不换针头”之说,并不能从医学上得到认同。一位从事多年护理工作的人士说:“针头在很锋利的状态下,才能穿透皮肤,进入血管,重复使用几次,就钝得不行了。注射时从来不换针头,根本不可能。”公众之所以不相信卫生室使用的是一次性注射器,是对卫生行政部门的不信任,是对医务工作者的不信任。
同时,该事件也直接反映了中国农村医疗现状的薄弱,乡村医生是9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多数村医还没有医师资格证书。
小编推荐:"淡定哥"中80万"懒得"领奖 称上班忙没时间
最震惊事件 同仁医院女医生徐文被砍17刀
事件回放:2011年9月15日下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在医院被曾经的治疗对象连砍17刀,致使这位国内顶尖的喉科专家肌腱断裂、颅骨、尺骨等多处骨折,后经多学科专家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血案是由一场医疗纠纷引发的:患者认为喉癌手术失败,就起诉到法院,但由于医疗事故鉴定太慢,一拖3年未开庭,患者最后铤而走险,选择举刀伤人。
点评:在医院发生的暴力事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年初,上海有患者家属在医院连伤数名医务人员;年中,南昌一家医院发生数百人的群殴;同仁血案过后不到一周,武汉一家医院的病房又被闹事者砸烂。11月3日,广东省潮州市男科医院又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黄某砍死副院长宋某,砍伤一名医生和一名工作人员。调查显示,四成医生经常受到患者言语攻击,甚至人身伤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
如同高悬在达摩克利斯头上的利剑,暴力威胁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挥之不去的阴霾。近年来,由卫生和公安等部门要求加强医院安全防护的文件也发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我们必须还给医生一个安全、宽松的行医环境!否则,医生将战战兢兢、唯求自保,最终的受害者必然是患者。
其实,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生和患者一样,想早些了结,可偏偏就是了结不了,在长时间的拉锯过程中,就容易生出怨气。期望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最好能限制调解的最后期限,让医生和患者内心不再寒冷。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类恶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医患之间信任缺失,不过,恐怕医患间重塑信任的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最痛心事件 9省多地儿童血铅超标
事件回放:2011年,“血铅超标”事件地区名单仍不断扩充:陕西凤翔、河南济源、湖南武冈、福建上杭、广东清远、四川隆昌、湖南郴州、江苏大丰、山东宁阳。2011年1月初,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已有200多名儿童被送至省立儿童医院接受血铅检查,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血铅超标儿童数量已达100多名。截至1月5日晚,已有24名儿童住院接受治疗。家长疑为当地电源厂污染所致。
点评:在每一起“血铅中毒”事件背后,几乎都有政府相关部门为追逐经济利益而纵容和鼓励设立高污染企业的影子。同时,也有国家标准过低的缘故,导致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与居民的“血铅超标”常同时存在。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相比,我国现在执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还是太宽松了,以土壤含铅量标准为例,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最高不超过90微克/公斤,而我国的标准则为最高不超过300微克/公斤,超过世卫组织标准的3倍。
最尴尬事件 老人跌倒救助指南发布,扶老人也成技术活
事件回放:2006年南京人彭宇因在公交站台扶起跌倒的老太太,反被其指认撞人,结果彭宇被判向老人支付4万余元人民币。时隔5年,各地又发生多起搀扶摔倒老人反被“冤枉”的事件,让“扶一把倒地的老人”变得有点难。2011年9月2日,湖北一位88岁的老先生摔倒后,无人敢上前扶他,老先生最终死亡。跌倒老人扶不扶不仅仅是道义问题,更是个技术问题。跌倒老人,如果伤及的是脑部,帮扶搬动可能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有专家称,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份指南全文41页、共2.3万多字,其中所列的技术要求让一般公众很难“达标”。指南指出,遇到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一看,二问,三扶,四打电话。如果昏迷怎么办,如果有头疼等症状怎么办,指南中都有详细指导。
点评:在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由于频发“救助老人好心没好报”的事件,遇到老人摔倒,到底扶还是不扶,这是一个问题。卫生部只好从技术角度上来解读如何扶老人。然而事实上,也许扶老人并不只是技术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信任的缺失导致的救人风险太大,更应从道德建设上查原因。在此事件中,社会舆论关心的焦点落在了“该不该扶”的问题上,为此,有专家呼吁救助者凭良心做事,被救者凭良心感谢。
- 1. 盘点2011年医疗十“最”
- 2. 盘点2011年医疗十“最”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