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市场前景未卜已成为各大制药企业)在研制新药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美国,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所花费的代价是:15年的时间和8亿美元的费用。
但如果能够改变已经批准药物的用途,扩大药物说明书的适应症,便可以轻松地“逃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安全性测试,从而缩短一种新药从实验室迈向临床应用的时间,降低相应的成本。
诸多业内专家表示,老药新用或许是在新药研制陷入困境时的一个不错选择。
“这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之举,从原有的经验中发现新的元素。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将新的适应症写入药品说明书中,还需要进行药理、临床试验等一系列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只认为有祛痰功效的药物羧甲司坦,已被证实对慢阻肺有疗效。“但药企认为这种‘老药’已经过了专利申报期,而且全国不少药厂都有生产,不见得有什么利润。”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调查发现,老药新用非但没有过分地吸引到药企的注意力,也给医生开具处方时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小编推荐:都市白领流行信息强迫症
“谁做谁亏”
过去,发现药品的新用途常常是一种意外。而现在随着医药科研的高速发展,许多药品药理作用被重新认识,随之带来的便是药品适应症的扩大。
但这些新的适应症,多数并未“及时”地写入药品说明书中。
“有时候,这不亚于研制一种新药。”华北制药集团注册医学部负责人吕竹告诉记者,在老药的说明书中添加新用途,与新药研发流程几乎一样,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收效不“给力”,这正是药企所担心的地方。
“你拿着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去研发、去试验,最终新的适应症被证实写入了说明书,但生产同样药品的企业也许只用100万去公关,就轻而易举地把你的成果揽入囊中。”吕竹说,毕竟医生的处方权是不受药品说明书限制的。
曾经也有国内药企向药监等部门提出建议,应该对那些进行新的适应症研发的药企给予保护措施,享有优先选择权,但这种建议依旧不能束缚医生的处方行为。
为何这种老药新用的药品不申请专利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吕竹解释道,药品扩大适应症进行专利保护的前提是,要求该适应症从未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而实际中,往往都是文章在先,研究在后。”
索性,很多企业放弃了老药新的适应症的研发,把“难题”转移到具有处方权的医生。
- 1. 老药新用陷入两难境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