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治病前需先学防暴?
网站发布“医生防暴指南”引热议 专家称学防暴不如先用心看好病
今年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患者连砍17刀;5月30日,上海某医院多名医务人员遭暴打,其中一名王姓主治医师被打得双下肢残废,生殖器被打烂,脑震荡以及全身多处外伤……当医护人员被打的案例屡屡发生时,一家医学网站近日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以下简称《防暴指南》),提醒医生不要背对大门坐诊、上班时穿轻便运动鞋以备逃走、遇险时应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人群中逃离等,一时在网上引发热议。
对此,市内各大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均认为,以往,医护人员被打之事的确存在,但近两年长沙各大医院进一步注重医患沟通等措施,暴力行径已少之又少。同时,他们希望广大市民对医护人员多点宽容和理解。专家指出,医生治病前要先学防暴,其实只是一种无奈和民间情绪的宣泄,并非长久之策,社会应给医患纠纷一个合理的诉求渠道,而不是将医患关系设为对立的矛盾双方。
小编推荐:寒冷天气谨防脑中风 溶栓别错过“时间窗”
防暴指南
医生32条防范措施应对暴力
发帖者称,这份《防暴指南》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的意见,并列出了32条医生应对暴力事件的具体措施。该指南主要分为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理三部分,分别针对医疗场所暴力事件的萌芽、爆发以及善后等不同阶段,提供了不同的处理建议。
在事前防范里,《防暴指南》告诉医生,应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让其了解很多疾病还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礼貌修养,沟通时及时调整用词、语气。对于医院,建议每个诊室和办公室的桌子下面安装隐蔽的紧急呼救按钮。对于医生,建议值班时尽量避免独处一室,切勿背对大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上班时可以穿轻便运动鞋。新入职的员工要及时熟悉工作环境周边的出入口。
对于事中应对,《防暴指南》提议,一旦医疗场所爆发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时,医护人员尽最大可能迅速脱离事发现场,撤退中应防止人身伤害,可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入人群等。
在事后处理部分,《防暴力指南》建议医院应配合有关部门,保存好现场照片、伤痕照片和监控视频,及时寻找目击者录下笔录,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外界披露事发真相等。
记者调查
医护人员被打事件曾有发生
长沙的医院是否发生过暴力事件,是否有医护人员被打?多数医院相关负责人都说,在前几年,这样的事情确实曾有发生,但这两年来,类似的暴力事件已渐趋绝迹。
“医患一旦发生纠纷,患者家属大多是语言暴力,与医护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还是相对比较少。”市四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但一些脾气不好的患者家属在情绪失控时会伤及医护人员。
今年除夕夜时,该院急诊科接诊了1名3个月大的男婴。因婴儿头部血管较细,儿科医护人员扎针没扎准,不得不重新扎。此时,愤怒的患儿家属开始怒骂医护人员,并突然冲到正准备扎针的护士面前,不由分说就打了她一耳光。该名护士只好请出护士长,先为患儿扎针。事后,情绪平静下来的患儿家属主动向该护士道歉,但这一幕却让医护人员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医院,因外科以急诊为主,因此相对矛盾纠纷较多,特别是普外科中的妇产科、骨科。另外,内科的儿科和重症科也是医患纠纷较多之处。”市一医院医疗安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儿科和产科,因患儿和新生儿极受家庭重视,一旦在就诊或生产中出现任何问题,在医患服务、沟通不畅时,很容易导致矛盾产生。而急诊科因为常常遇到醉酒患者等特殊人群,因为对方头脑不清醒,在为其进行输液等医疗措施时,对方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另外,急诊科手术较多,由于患者病情突然变化,而患者家属不太理解医疗行为,医患之间的矛盾纠纷产生率较高。
- 1. 医生防暴指南引热议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