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举措
医院设委屈奖安抚医护人员
记者从省会各大医院了解到,面对猝不及防的暴力事件,医院一般很少有针对性的医护人员防暴措施,不过部分医院出台了医疗纠纷处理的紧急处置预案等规范性措施。另外,有些医院设立了“委屈奖”,从物质和精神上安抚医护人员受伤的心灵。
“为进一步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医院不仅在院内医护人员中专门制定了服务指南,还出台了系列惩罚措施,并加强患者就诊后对医护人员的评价途径。”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称,其实医患之间只要做好沟通工作,医护人员对患者更耐心细致一点,类似的暴力事件基本上不会发生。近两年来,该院的医护人员“委屈奖”一直空置。
市一医院相关负责人则介绍,该院一旦出现医患纠纷,最先做的就是集合全院医疗专家对患者进行集中抢救,将医疗伤害降低到最低。与此同时,医院医疗安全办等相关部门也积极干预,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并告知医疗风险。如发生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按照医院预案,将及时通知公安部门。
另一方面,市内不少医院也采取更为积极的处理医患纠纷、增强医患沟通的举措,如市中心医院在打印住院详单等说明时,会随机请患者对就诊医生进行评价;市一医院主动采取出院跟踪回访制度,及时督促患者正确用药和就诊等。
?
小编推荐:立冬之后养生关键是保暖
?
市民热议
加强医患之间沟通很重要
这份《防暴指南》一出,立即引发众多网友和市民热议。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渠道,让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多几分信任,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看过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酸。”在市内某医院从事急诊的李医生称,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医生被殴打”等新闻,正说明这份新鲜出炉的《防暴指南》背后有多少医护人员的血和泪。
“在为年幼的患儿进行输液等医疗行为时,不得不先观察患儿家属的脸色,因为很可能扎针不好就会招致对方谩骂。”另一家医院儿科的一名护士表示,“作为医务人员,如果进行正常的医疗行为前都必须先学会防暴,那是不是会淡化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原本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都会生病,每个人都会求医,医、患何苦要对立?”网友“民悦达人”呼吁社会大众理解医护人员,也许现在受伤害的是医生,将来受伤害的是患者,也许现在是医生流血,但将来却是患者流泪。
“患者带着摄像机看病,医生头戴钢盔上班,两种极端行为反映的是当下医患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市民王先生认为,对于疾病的治疗,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特殊检查项目有哪些、术后注意事项和医疗费用使用情况。而医生更重视的是治疗风险、诊疗方法的选择。如果双方缺乏足够沟通,发生摩擦的几率就高。
专家观点
与其防暴不如与患者交心
“从个人理解来看,这份《防暴指南》与近十年来常发生的医生被打事件这一背景不无关系。”省社科院副巡视员方向新认为,虽然这个指南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宣泄,不过有些内容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术前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不要夸张手术的疗效、不要打包票、事后医院及时发布事实真相等等。
“与其学防暴,不如先用心看好病。”方向新同时指出,《防暴指南》并不能治本,并非长远之策,医疗大环境需要正确引导和处理医患纠纷、医患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机构和制度。而不是按照这个指南所渲染的,将医务人员变成医患矛盾的对立一方,让医患关系错位,这样其实更不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应尽可能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将医生防暴作为一项工作。”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说,医患纠纷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医患沟通不畅导致,医务人员应更主动养成与患者积极沟通、告知的意识,多换位思考,让患者获得急需的诊疗服务。
市一医院医疗安全办相关负责人建议,当前部分患者家属不通过合理途径和方式维权,而确保医患纠纷减低的一个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公平、健全的调解机制。如天津曾于去年试点第三方调解机制来化解医患纠纷,由具有临床医学、药学、法学等方面资质的专职人员对双方进行调解,调解服务不收费,这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今年下半年医院举办的医护人员换位当患者的大型体验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倾听患者的就诊诉求、如何让患者就诊更方便,成为体验者最大的感受。”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只要将患者当做真心真意的服务对象,根本不需要任何防暴指南。
- 2. 医生防暴指南引热议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