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的里程碑:非药物仪器镇痛
“科学不论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事物存在的观察预见 , 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列奥纳多·达芬奇
当药物分娩镇痛面临各式的瓶颈,我们发现,在分娩镇痛的仪器研究者中却洋溢着振奋之情和明显的紧迫感。2000年,我国的研究人员第一次推出了一种非药物分娩镇痛设备:导乐分娩镇痛工作站(导乐仪),该设备成功用于人工流产,在对抗轻微疼痛上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实上,这只是非药物分娩镇痛设备的开始。在历时12年之后的科技攻坚战后,整个导乐仪的技术才彻底成熟。整个仪器有A、B 两个通道,其中A通道是通过微电波刺激脑垂体分泌对抗疼痛的内啡肽, B通道则是作用于腰部,通过将腰部的神经传到阻断(因为盆腔的感觉神经是从腰部发出)从而起到镇 痛的作用。
由此,这种镇痛仪器可以将10级剧烈产痛迅速降至产妇可以忍受的轻微疼痛,并且持续镇痛,可以满足整个产程的需要。
“我们从今年3月份便开始进行严格临床实践,来检验这种仪器的有效性。减轻产痛方面,可以肯定地说,导乐仪的效果是明显并且有效的。此外,使用了导乐仪的产妇,其产程平均缩短了2个小时以上。”马彦彦教授如是说。“同时,与药物麻醉相比,仪器的操作要求、环境要求就低很多,更便于操作,更易于推广。”
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非药物分娩镇痛仪器的出现,看起来只是在克服传统镇痛方式的负面后果,实质透露的却是人类对于生命个体更负责任的爱护。
小编推荐:8种食物意想不到的去皱成分
爱母行动,我们晚了20年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
1987年,内罗毕国际母亲安全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母亲安全”的倡议,世界卫生组织、人口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分娩中的母亲安全问题第一次以国际问题的面目示人。
次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便是“母亲安全”。进入90年代,世界妇产科同盟开始倡导“爱母行动”,呼吁人们在关爱新生儿的同时,也要给予产妇足够的关怀。同盟针对‘爱母行动’提出了10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导乐陪待产。这样,导乐作为一个与人性化的自然分娩相连的概念,开始走入我们的视线。
导乐,是希腊语Doula的音译,原意是一个女性照顾领一个女性。
最初的导乐分娩主要关注的是陪伴分娩,强调应该由一个有爱心、有分娩经验的妇女,在产前、产中以一对一的方式持续低陪伴着产妇,给予其经验上的传授、技术上的指导、心理上的安慰、情感上的支持、生理上的帮助,以促进自然分娩的顺利完成。
这一方式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可以有效发掘产妇的自然分娩能力,减少产后出血,并且不会使新生儿的窒息率升高。于是,从80年代末起,导乐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开始流行起来。
“上个世纪西方国家推行“爱婴行动”的时候,我们国家跟上了这一步伐;但是人家在此之后还推行了“爱母行动”,这一次,我们就没能跟上。”马彦彦教授说。产妇不是机器:导乐分娩可能重塑我们的未来
虽然在爱母行动上,我们没能奔跑在人类文明的潮尖,但我们奔向文明的方向不会改变。社会理念的转变和非药物镇痛仪器技术的成熟正在使事情发生改变。
2011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推广促进自然分娩事宜技术——导乐分娩”项目启动,虽然晚了20年,但我们毕竟真正迈出了关爱母亲的重要一步。
在云集了国家数百位产科专家与临床工作者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正式将自己的导乐分娩定义为“由实施导乐分娩服务的人员陪伴产妇走过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分娩全过程,从心理和生理上给予她们持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知识,与此同时再辅以安全、有效的非药物镇痛手段,使她们有一个顺利和满意的分娩经历和结果。”
这一次,我们没有照搬西方的概念,我们在立足现实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自己对于导乐的认识,明确了我们自己关爱母亲的重要标准。
这一次,我们的关爱更为广博之处在于,除了精神上的支持,我们还强调用科技为母亲带来福祉。
医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患者,是医生面对病患的良心触动。镇痛技术在产妇这里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进行自然分娩的产妇不是病人,更不是制造婴儿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孕育新生命的人,因此,科技必须被寓于生命的自然规律。而这,也许更契合也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助产协会大力提倡的人性化分娩的基本含义。
虽然我国导乐分娩推广运动刚刚起步,但是,只要顺着尊重人类生产规律、给予母亲人文关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就可以相信文明普适的那一天不会遥远。
国际知名产科专家米歇尔?奥当博士曾经说:出生的方式对我们今后的生活都会带来影响。所以,当理念的进步、非药物镇痛仪器的迅猛发展给数百万不得不面对生产痛苦的母亲带来希望的时候,我们必须坚信,这种希望,将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 3. 卫生部推广导乐分娩或可减少中国过高剖宫产率现象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