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挂号统一平台上线将满月,一定程度上为患者错峰挂号提供了便利,但一些三甲医院的专家号仍“一号难求”。一项网上调查显示,64%的人认为“看病难”源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发达城市”。
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上线将近一个月,这项一度被公众寄予厚望的制度已渐渐归于平静。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原则上医院应把总号源的80%用于预约,其中,投放到统一平台的预约号源数量不能低于医院总号源的30%,一定程度上为患者错峰挂号提供了便利,减少了就诊盲目性。但一些三甲医院的专家号仍“一号难求”。相对的,部分医院的专家号和普通号却出现“过剩”。同时,候诊时间依然过长。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北京的医疗资源在配置上是为北京市民服务的,但实际上一些三甲医院60%的患者是非北京人,而且不管轻重患者都希望得到专家的诊治,“看病难”确切说应该是“找专家看病难”,因此,专家号供需矛盾并不能通过预约挂号平台在短时期有所改观,破解“看病难”是一个系统工程,改善就医环境尚需漫长的过程。
亲历:预约挂号“等不起”
8月22日早8点,北京西城区的北礼士路大街渐渐繁忙起来,车流涌向路西侧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周一是北京各大医院看病高峰,但阜外医院门诊部大厅里排队挂号的人并不算多,每个队伍大约有10个人。然而,墙上液晶屏显示上午的专家号已全部售罄,下午还有少量剩余号。
芮大爷挤出人群,走到老伴身边兴奋地说:“运气还不错,挂到了下午的专家号。”他们在北京郊区,早晨5点多出门,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才到阜外医院。
记者询问两位老人为何不通过114电话预约专家号,两人头摇的像拨浪鼓:“听说通过114预约只能选择主任、副主任,但不能点名挂号,我们不放心,万一分配的大夫不擅长看我的病怎么办?”
据了解,目前114平台上仅有部分医院加注了医生的专长介绍,而大部分医院只标注了科室和职称,无专长分类。因此,患者要挂上称心如意的专家号,需首先咨询就诊医院人工电话,或者只能靠运气。
小编推荐:基本药物地方增补不可太随意
从外地赶来北京看病的姚女士没有芮大爷那么幸运。她的女儿患有心脏病,原本想通过电话预约挂号,但被告知阜外医院儿童心内科在13周内均已无法预约,登录北京市卫生局网上预约挂号平台,也显示“停诊”。“心脏是要命的病,实在等不起了。”姚女士焦急地说道。幸好医院预约窗口可以约到下周一的儿童心内科专家号,让她松了口气。
记者体验发现,在114预约挂号平台上,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一些科室和普通号还是很好挂的,基本上可以做到“头天挂号,第二天看病”。然而,大部分专家号量仍显供不应求,预约期越等越长。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号基本要等到10月中旬以后,部分科室更是排到了11月。
同时,挂号统一平台无法提供周末预约,部分医院预约时除提供身份证外,还要求首先到医院办“就诊卡”或“电话预约卡”。114工作人员告知,偶尔会出现预约后医生停诊的状况,医院将提前电话通知患者,并协调到另外一天就诊。
患者:候诊排队三小时
在北京阜外医院的候诊大厅里,密密麻麻坐满了等待叫号的患者和家属。一对年轻夫妇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在妻子怀里,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睡的正熟。
“孩子多大了,什么病呀?”一位大妈探过身看着婴儿的小脸蛋。
“50多天了,先天性心脏病。”年轻的丈夫摸了摸孩子的小手,“因为这个病,现在孩子才6斤多,出生时只有4斤。”
妻子捋了捋稍显蓬乱的头发,焦急地伸头盯着分诊大屏幕。两人坐了一夜火车,从山东农村到北京给孩子看病,早上7点多钟赶到医院,等了2个小时还没轮到叫号。
“幸好北京有亲戚,事先替我们过来预约,听说这个医院看心脏病最好,专家号很难挂。”丈夫的脸上挤出一丝苦笑,他并不知道北京运行近一月的“预约新政”。
记者发现虽然挂号时间缩短,但候诊时间没有任何好转。热门科室少则需要等候1个多小时,多则可能要等上3、4个小时。
在北京儿童医院,一位家长表示,他提前两天通过114预约挂号,早晨8点钟直接到窗口取号,还算顺利,“排号、交费、拿药,看一次病基本上一个上午就都耗在医院里了。如果能把就诊时间降下来,那该多好!”这位家长叹了口气。
据了解,7月29日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医院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但没有对候诊时间作出具体限制规定。
“俗话说,‘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面对候诊难,我们也很无奈。”北京某三甲医院眼科专家向记者表示,医院也希望能提高就诊速度,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蜂拥而至,三甲医院常常人满为患。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三甲医院中,外地患者占到60%以上,且以复诊为主。对于初诊患者来说,大医院的专家号依然是稀缺资源。
在推行预约挂号新政前,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预约挂号能节省患者时间、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就医秩序,但并不能改变专家号难挂、候诊时间长的现象。
- 1. 北京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上线将满月 看病依然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