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三慢七、行动不便两周量”——这是卫生部门对门诊开药量的规定,即慢性病医生一次只能开7天的药量,后来癌症、糖尿病等10类病的开药量放开到了一个月。
但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人却因此增加了许多痛苦和不便,他们需忍着病痛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每周跑一趟医院。医生也很同情这样的患者,但电脑系统和规定的限制,医生也不敢网开一面,因为如果多开了药将由医生买单。人力社保部门表示,将就此联合相关部门展开调研。
“每周都要去一趟医院还得排队,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长期服药,而医生每次只能开一周的药量,很多病人叫苦不迭。”于女士最近每周都要到协和医院“开药门诊”拿药。医改后控制开药量,只能开7天药的限定让于女士这样的一批特殊慢性病人很烦很辛苦。医生很同情这样的患者,但也不能突破规定。一些临床医生建议,对于帕金森、哮喘、类风湿等特殊慢性病可考虑适当放开开药量,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院的就诊压力。
小编推荐:“小”医生带动的“大”医改
■类风湿患者:
忍着病痛每周去医院开药
于女士自身是一位医务室大夫,她告诉记者,新医改施行前,自己所服用的药物医生每次可以开出一个月的量,这样每个月到协和医院照方抓药。“上个月又去协和医院开药,医生将药物名称输入电脑系统,没想到已经变更为一周剂量。”于女士已经患病多年,一直依靠药物控制病情,“懂医学的都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不好,吃药吃到死,难道我就要这么每周忍着病痛跑医院,跑个几十年?”
“去协和医院开药经常能碰到那些老病号,每周都要到医院开药,医生也同情我们,但是如果不按规定开药,医院要扣医生的钱,所以医生也爱莫能助。”于女士告诉记者,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是有名的“挂号难”,所以很多患者首诊请医生诊治开药后,就照着药方定期到“开药门诊”请医生代为开药,“经常遇到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等可以致残的病患,也要每周到医院排队开药,对患者太残忍。”
■癌症患者:
改系统后医院去得勤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在病患及家属中并非个例。刘女士为了给家中身患癌症的母亲开药,有时候一周就要去医院三四趟。“化疗药物开一次能吃14天,中药一次15服,有些西药则是一周,而且现在系统先进,显示上次开药时间,不能小于间隔日期,所以我们家已经专门设了一个小本,记录每种药物的开药时间,每月去医药好几趟。”刘女士说,“现在医院周围交通越来越堵,病人家属跑医院越来越勤,如今吃药都成了困难事。”刘女士告诉记者,母亲一直在某家三甲医院就医,医院近期才正式实行新系统,“没想到,实行新系统的结果却是让患者变得很不方便。”
■医生建议:
更多疾病可纳入按月开药
2005年12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发《关于调整参保职工门诊开药量的通知》。《通知》要求,为方便慢性病患者治疗,从2006年1月1日起,参保职工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十类慢性病,且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的,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开药量可放宽到一个月量。这十类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病、精神病、癌症、脑血管病、前列腺肥大疾病。
但是其他疾病的门诊开药量5年以来一直未做调整,仍然执行卫生部及市医保中心的规定:急诊3日量,慢性病7日量,行动不便2周量。
记者昨天在各医院调查时,一家医院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对于10种慢病之外还有哪些疾病可以按月开药,上级部门一直没有安排医院进行调查。
一些临床医生建议,还有一些疾病可以被纳入按月开药名单。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咨询室工作人员鲁晓莉认为,像帕金森病,需要患者终生服药,不能停药,而且患者年龄大、行动不便,但是按照相关规定医生只能给患者开半个月的药。中日友好医院医生反映,癫痫病患者至少服药1-2年以上,类风湿患者也需要长期服药。为方便患者就医,减少医院门诊压力,可以适当考虑延长开药时间间隔。朝阳医院呼吸科和消化科医生说,哮喘、慢阻肺、肺间质病、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每个疗程均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也非常适合按月开药。
- 1. 限量开药 “新规”难住老病号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