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位是主因
此次“涡阳丙肝疫情”中,为什么会有大批安徽患者舍近求远找吴文义看病?涡阳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建分析说,除了“特效药”的诱惑,随着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本村卫生室就诊,每年40元的报销限额对农民并不构成绝对的吸引力。另外,农民看病图见效快、花钱少,这样的就医心理更是助长了不规范医疗行为。一些医疗管理专家告诉记者,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医疗安全意识的落后、基层医务人员基础职业素质的不足都导致了农村医疗安全的脆弱,而监管的缺失,则是让农村医疗标准化进程步履蹒跚的关键原因。
在采访永城市马桥镇菜园子村卫生室时,负责人李福杰告诉记者,市卫生监督所今年对该卫生室检查了3次,最近的一次就在十几天前,检查内容包括机构和人员资质、药品批号、有效期等。“对村卫生室的检查一般由卫生监督部门负责,他们的工作职能偏重于执法监督,重点关注的是有没有非法行医、查验医疗用品是否合格以及医疗场所的环境卫生,对医疗操作环节基本不涉及。”永城市卫生局副局长左玉安说。
“近些年,卫生部‘质量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等检查,最低只到二级医院,再往下就覆盖不到了。”福建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朱发进曾做过11年医政管理工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层的医疗管理一直相对薄弱,基本属于“谁出事谁倒霉”的状态。
朱发进说,在基层,医政管理人员的不足是导致监管困境的原因之一。在该省,县级卫生局工作人员一般不超过10个人,管医政的只有“半个人”到一个人,而有的地区医政管理人员还要管理农村卫生、妇幼保健等,他们要负责新机构办证、人员审批,对医疗操作的管理就显得余力不足,而且医疗操作环节的监管专业性要求较强,比较难管。
小编推荐:冬季感冒防治全攻
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共有村卫生室63万多家,为数亿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采访中专家表示,目前的农村医疗现状距离规范化要求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基层医疗安全水平的提高还要更多依靠当地力量。专家建议,除了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当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永城市马桥镇菜园子村卫生室,由于看病的人不多,卫生室里的输液器一个月也用不了一大包,一瓶碘伏要用一年左右。卫生部调查“涡阳丙肝疫情”的一位专家建议,可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产、配备一些小包装的医疗用品,比方说,医用棉签可以3个~5个一包装,酒精可以设计成50毫升或100毫升装,这样就能避免大包装的医用酒精长期放置带来的挥发和过期问题,也减少了污染几率。
朱发进则建议要加强基层医疗管理人员的配备,多任用专业人员担任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他还提出,可以依靠县级医院的力量成立医疗质量专家委员会,并赋予他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检查、培训的职责,发现医疗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的甚至还可以施以惩罚,要切实依托学协会的力量,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吴文义说,今年县里给他们培训了医疗垃圾处理的相关内容,“培训了一两天,就跟开会一样。”专家表示,对乡村医务人员的培训一定要把内容细化,在实际操作中可执行,比如说配制消毒液要用多少水、多少酒精,用量杯还是其他器皿配制,这样的细节都要在培训中讲清楚。李建说,村医的业务学习亟待加强,但由于接受能力较差,对他们的培训一定不能走马观花。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国家对于最底层医疗机构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用于提高人员业务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投入还显不足。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补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这些人更好地专注于技术的提升,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 2. “涡阳丙肝疫情”的启示——乡村医疗安全监管不能脱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