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云南和缅甸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缅边境缅北地区是艾滋病病毒1型(HIV-1)重组的“大熔炉”,研究人员在该地区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大量新的重组HIV-1病毒,提示我国应加强中缅边境地区HIV-1病毒的亚型监测和防控工作。
HIV病毒分为1型(HIV-1)和2型(HIV-2),其中1型是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2型主要在西非流行。吸毒人群是我国HIV-1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也是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境注射吸毒是导致艾滋病病毒重组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毗邻著名的毒品生产基地“金三角”,云南省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吸毒现象较为普遍。
1989年年底,我国研究人员首次在云南省瑞丽市吸毒者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回顾性研究分析中,发现HIV-1病毒的印度B’亚型和泰国C亚型,沿着毒品运输途径,经缅甸传入云南,在云南边境的注射吸毒人群中重组,形成HIV-1病毒重组型CRF07-BC和CRF08-BC,然后经不同的毒品转运途径在中国内地开始流行。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江苏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人员合作,从中缅边境缅北地区注射吸毒人群HIV-1感染者中抽取血液样品,并进行HIV-1分型和重组分析。
研究发现,在缅北地区吸毒人群中,HIV-1表现出极高的亚型间重组率和极罕见的重组特征。研究共鉴定出68个重组型,这些重组主要发生在CRF01-AE、B和C亚型之间。在这68个重组型中,64个重组模式之前未见报道,为HIV-1独特重组型。
此外,在不同基因片段中,pol基因和vif-env基因重组最为频繁,这两个基因的亚型间重组率分别为78.3%和77.6%,远高于周边的云南省东南地区、云南省德宏州和缅甸中部地区。
研究人员指出,了解当前中缅边境地区注射吸毒人群HIV-1流行重组情况,将为动态监测我国注射吸毒HIV-1感染人群中病毒亚型及其变化,预测艾滋病流行分布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艾滋病研究领域学术期刊《艾滋病》上。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