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真是下了血本”
为保证在每次服糖丸过程中不出现交叉感染,墨玉县卫生局局长王拥军想了不少办法。“最初是防保人员戴着橡胶手套拿糖丸给目标人群服用。发现这种方式不卫生后,又尝试换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勺子,还是不能解决大量人群服用糖丸的卫生问题。后来决定,在5轮强化免疫过程中全部使用一次性杯子,每人一杯,彻底地消除了交叉感染隐患。”
王拥军算了一笔账,在墨玉县,一轮强化免疫最多要使用50万个杯子,一个杯子5分钱,“5轮算下来,单是在杯子上的投入就有10万元。而这还只是强化免疫过程中一项很小的花销。为了消灭脊灰,政府真是下了血本”。
据统计,在去年新疆脊灰疫情阻击战中,中央财政投入8000余万元,该自治区财政投入5000余万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3000余万元,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5轮累计为4057.6万余人次的目标人群接种了脊灰疫苗;卫生部从国家和各省、市卫生专业机构抽调专家362人次,分4批抵新疆提供技术支持。
确保不漏报一名疑似患者
在实施多轮次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同时,新疆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在近一年的时间内紧急动员,加强对疑似脊灰症状的识别能力,力图在第一时间发现脊灰患者,将脊灰传染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扎瓦乡卫生院防保科,图尔荪古丽医生的主要工作是对脊灰疑似症状患者进行日报告。“每天都要对就诊病例开展核查,一旦发现发烧、头痛、下肢无力的患者,就要通知院长进行会诊,并上报县疾控中心。若经县疾控中心确认为高度怀疑病例,就要及时采集患者的大便样本,送到自治区疾控中心检验以最终确诊。”
这就是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原本按照相关规定,这是常规监测工作。对AFP监测的零病例日报告制度从去年打响脊灰阻击战的第一天就开始执行,上至自治区级大医院医生,下至村医,都一一落实到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每名医生的工作室内都贴着一张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对照表格,“医院同时将这14种症状嵌入医生工作站电脑软件中。只要录入其中一种症状,电脑都会自动提示医生进行上报”。
野病毒输入危险依然存在
作为在去年疫情中首先发现脊灰患者的医生之一,朱沂表示,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已消除脊髓灰质炎,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百姓,对脊灰的认识渐趋陌生。
“去年7月24日以后的一段日子,科里陆续接收了几位从和田地区转来的瘫痪患者。”朱沂回忆,由于患者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常年对脊灰的研究使他的警觉性陡然提高,“会不会是脊灰?”最终自治区疾控中心回复的大便检测结果证实了他的忧虑——分离出脊灰野病毒株。
“在此后确诊的病例中,不仅有小孩,还包括成人。这提示防控脊灰须建立更加完备的机制。在此次疫情发生以前,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只要求覆盖15岁以下人群,现在则要求覆盖全人群。”朱沂说,当前对外人员交流频繁,在输入性病例监测方面也须建立完善的网络。
翻开地图可以发现,去年发生疫情的地区均位于新疆的南疆地区,而南疆与周边国家有着漫长的边境线。“邻国巴基斯坦的脊灰野病毒疫情流行今年仍然呈现上升趋势,通过人员交往随时有再次输入的可能,对新疆恢复或维持无脊灰状态构成直接威胁。”殷宇霖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厅长买买提·牙森说,传染病无国界。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内容。今后,新疆要实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免疫规划工作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强对AFP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敏感性,切实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将监测系统敏感性保持在2/10万以上”的目标,为恢复我国无脊灰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 2. 为了恢复全国“无脊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