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镇居民医保缴费年限拟由10年延长至15年,而就在7月20日,广州市人社局拟提高医保个人缴费标准而征求民意,虽然由于舆论反应强烈而不了了之,但缘何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内,广州2次计划对医保缴费动刀?
看一看居民医保基金收支状况就能了解其中的苦衷。8月4日,广州市人社局召开新闻通报会,公布居民医保基金实际缺口达1.3亿元,这一缺口暂由财政埋单,但从公布的数据来看,缺口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政府兜底不是长久之策,在此背景下,调整医保缴费年限就不再难以理解了。
事实上,居民医保基金在2008年尚有4467万元的结余,为何从2009—2010年度,2年间突然就出现了1.3亿元的缺口?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基金收、管、用分开,并且建立了全方位监督机制,不会亦不可能挪用基金”。排除被挪用的可能性之后,医保基金出现亏空的原因仍然十分复杂。
1原因人均筹资标准偏低仅为上海1/3
此前提高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的方案遭遇巨大反弹后暂时搁置。尽管如此,广州居民医保个人筹资标准偏低是事实。
由于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属于自发参保,因此以患病以及老年人这类对医保有刚性需求的人群为主,全市居民医保参保人的就医率达到20%,而职工医保则为8%,此外,居民医保参保人的平均就医次数达到了38次,而职工医保仅为17次。根据统计,上年度居民医保参保人平均费用达486元/人·年,同比人均筹资仅343元,人均缺口达143元(按照去年138万的缴费人数计算,缺口达1.9亿元)。根据预测,2012新年度人均医疗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其中,老年居民将高达2925元/人,非从业居民将高达1813元/人。经测算,全市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75%以上,才可实现基金收支平衡。
作为全国一线大城市,广州的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343元确实偏低,对比上海,2012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已达1066元,广州仅相当于上海的1/3。
人均筹资标准偏低,就意味着,基金整体“收入”不高,如果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收不抵支的状况就会出现。2008年度,广州居民医保能维持基金收支平衡,并且略有结余,但是,从2009年开始,支出增加了,缺口随之而来。
2原因待遇及医药费用上涨基金支付压力陡增
从2008年居民医保实施以来,基金收入的增长仅限于扩大医保参保面,缴费标准并未上涨;而实际的基金支出,则从2009年开始逐步上升,尤其是2010年,医保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导致医保基金支出压力陡增,梳理这两年的医保调整政策变动的重要事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0年7月以来,广州陆续实施了涉及5大类9个项目医疗待遇的医保新政。医保基金当期结余率由36.2%下降至14.5%,下降幅度达40.1%。每年广州医保基金将新增支出20.84亿元。参保人员个人医疗费用总体负担减轻约8%。以患有3种慢性病的参保人为例,其每月可享受的指定慢性病待遇为450元,加之统筹基金每月划入的个人医疗账户资金(退休人员约160元/月,在职人员平均约140元/月),参保病人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减轻65%以上。
2010年9月医保政策调整之后,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2倍提升到3倍,最高达13.608万元。
2011年9月,番禺、花都、增城医保看齐广州“老八区”,居民医保最高可报18.39万元,两区一市的39万居民可享广州市本级居民医保待遇,新政策下参保人在不提高个人缴费金额的基础上,待遇有了很大提高,除新增普通门诊统筹和生育产检待遇,居民医保基金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也由13.6万元提高至18.39万元。
至2012年7月广州共有773万人次参保人享受了居民医保待遇,居民医保金年最高报销额度从2008年的8万元提升至目前的18万元;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就医的政策内实际报销比例,也从2008年的67%提高至77%,制度实施以来居民医保基金累计支付达15亿元。
除却医保政策调整带来的基金支出增加,医药费用的增长也需医保基金“看数”。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次均费用比上年降低,其他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医药费用仍在不断上升。其中,在二、三级医院就诊病人的次均医药费用涨幅更高达10%左右。2010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66.8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9.7%,按可比价格上涨6.2%;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9.0%,按可比价格上涨5.5%。住院病人日均医药费用590.6元,上涨幅度略高于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上涨。
3原因参保面扩充不足基金“蓄水池”不够大
参保覆盖率,直接影响着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广州城镇居民医保,从甫一开始实施,就面临着扩面上的种种障碍。
“从摇篮开始保障”的大力宣传之下,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在参保方面体现出较好的积极性。然而,作为维持基金平衡的重要群体——在校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则一直遭遇各种问题。
到2009年12月,广州市属大中专院校学生已经基本参保,人数接近9万;参保率低主要是省部属学校,在广州有126所,人数达70万,除去其中已经参加了新农合、不再重复参加居民医保的20万人,符合纳入居民医保条件的学生有50万人左右,这也是当年广州居民医保完成任务达标的缺口。广州大中专学生仅有不到20万人参保,距离国家规定的90%—95%的参保率尚有50万人的差距。
为何高校参保不积极?“学校以前都是为学生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其中不乏利益驱动,所以非常积极,在转为社保之后,利益驱动消失了”,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社保专家这样表示。
然而,大学生群体纳入国家统一医保体系是大势所趋。对此,广州全力“总动员”,在明确大中专学生强制参加居民医保政策的同时,当年放出一系列利好消息:提高年度报销封顶线;对普通门诊包干提出弹性补偿;年内登记参保并在明年1月完成缴费,可以破格享受14个月的医保待遇。
为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2010年广州市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待遇标准。首先是调高大中专院校学生医疗费政府资助标准。政府资助标准由每年80元/人调至每年100元/人,再到目前的每年200元/人,达到全省乃至全国较高水平;自2008年8月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0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21亿元,省财政0.47亿元,广州市、区财政3.35亿元。
- 1. 广州延长医保缴费年限应对1.3亿元医保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