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的“愤世嫉俗者”不同,他并不排斥“万恶”的高考制度,也并非不热爱学习,但他所希望的是“更舒服、更自由地去读书”。
在“虎妈”、“狼爸”的风潮过后,这次人们的关注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的主体儿童究竟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能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加柔软一些,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自由选择空间’?”这是学校、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思考和讨论的。
缘起 “除了考试排名次,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的理想就是和心爱女孩一起生活,哪怕以砍柴、捡破烂为生。”“几十年青春花在上学路上,最终只是找一份工资高一点儿的工作,有意义么?”“无数战争,多少血泪和家破人亡,哪种破坏不是有远大理想的人干的?”“每天无非是上课、作业、考试、排名次,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这些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的话语出自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这篇文章里冯邵一谈理想、谈志向,并对“远大理想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令人意外的是,冯邵一并不是一个老师眼中“坏孩子”,也并非一个愤世嫉俗之人。相反,他是一个标准的全面发展的“优等生”:他在小学因为成绩优异连跳三级,年仅10岁已经读初中一年级。在业余时间,他还做过主持人、拍过影视剧,早前在数学、钢琴、书法等比赛中多次获奖。他擅长写作,被《成长周刊》聘为专栏小作家小记者。
“他想要的生活就是有时间练琴、绘画,能够观察他喜欢的动物和昆虫标本,能够有时间爬山,在想学习的时候学习,累了的时候就可以休息”,冯邵一的父亲冯银刚告诉记者。而在采访中,冯邵一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他的不满:“现在中学教育的终点都是高考,如果我能通过别的方式达到这个目标,为什么非得每天呆在学校里接受这种僵化的教育?”
在冯银刚看来,“他的不快乐应该是从上初中开始的”,冯银刚回忆,小学期间的冯邵一凭借自己的聪明“一本教材几天就能看完,并且可以考个不错的成绩”,所以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而课外他参加了影视剧拍摄、绘画、写作等多种活动,“生活多彩、成绩优异”。“但是上初中之后,学校的教学比较枯燥,大部分时间都是上课、做作业、考试、排名,孩子很不适应。而升学后的首次考试,冯邵一班级第9、年级100多位的排名也不能令孩子自己、老师和家长满意,骤变的环境和心理落差都让他感觉一下子难以适应。”冯银刚表示。
此外,在冯银刚看来,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对学校的感知和认同感。“邵一小学阶段老师的教学更温和,也会鼓励学生多参加辩论赛等一些课外活动,甚至给学生一些小甜头以资鼓励。”冯银刚向记者介绍。
- 1. 10岁初一男孩写退学申请 能不能让孩子更舒服地读书
- 2. 达成《父子谅解备忘录》可申请休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