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方式成企业疏漏关键
采购部门工作的“疏忽”,让纪曼诺公司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北京市质监局没收了问题服装的非法所得,并将该批次未被销售的服装全部没收。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很多服装公司一般会在大样确定后,在生产的同时,把面料送去质检。通常的做法是,服装产品的纤维含量一般是由面料商提供,品牌商在这个服装生产的链条上,充当着面料质检的负责方和后期核对责任方。但是,服装质量的问题也很容易出现在这个环节。如果品牌商没有质检,或者面料商提供的含量与质检结果不符,品牌商又没有核对,就很容易出现纤维含量不合格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服装企业采用委托加工的模式,可以有限配置企业资源,利用代工厂的制造优势降低成本,这样可以减轻品牌企业的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委托加工也存在着很多经营方面的风险,比如不能很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产业要素都很全,但产业链的整合和配置能力不够,这也导致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各个环节有脱节性,即供应链管理的脱节。无论是我国企业,还是国外品牌企业,这就容易造成产品质量的前后不一致。”中国服装(7.40,-0.02,-0.27%)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向本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工作的“疏忽”,让纪曼诺公司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北京市质监局没收了问题服装的非法所得,并将该批次未被销售的服装全部没收。
服装质量的问题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其连锁反应也迅速蔓延。“销售下降了”。朱经理称,虽然很难说销售下滑与此事件有直接关系,但在卖场,已经有顾客向导购询问此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纪曼诺公司已开始加大成衣抽检概率。但“亡羊补牢”式的改变,却恰恰暴露出服装企业对质量控制中的漏洞。
陈国强表示,和家电、化工等产品不同,服装行业的变化特别快,是一种个性化需求很强的产品。在标准执行过程中,弹性很大。而且服装直接和人体相接触,很多标准的要求特别高,执行中确实难度很大。
成本压力逼服装企业转行
这几年,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上涨,但服装的利润不但没涨起来,还在跌。拿柯美公司来说,四五年前,一件春秋装的利润在四五十元,这两年连一二十元都没有了。
同样解释为“疏忽”的,还有北京柯美制衣有限公司(下简称“柯美公司”)。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公布的资料,柯美公司的一款连衣裙,被检出产品使用说明、纤维含量、面料耐干摩擦色牢度不合格。
“打水洗标的工作人员把标识打反了。”柯美公司负责人吴康水解释。目前,柯美公司已经接受了北京市质监局的处罚,该款服装也没有再生产。
但是对于柯美公司而言,让吴康水最头疼的不是自己的品牌上“黑榜”,而是没有生意可做了。据了解,柯美公司是该公司旗下唯一品牌,主要是在北京和京郊各级市场销售。现在,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中,柯美公司连三线品牌也未能“跻身”,销量也少的可怜。
- 1. 北京柯美等5女装品牌被指陷质量谎言
- 2. 北京柯美等5女装品牌被指陷质量谎言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