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问及工商部门或者消费者是否会来“找麻烦”时,一些小店老板表示:“一般不会的。况且这些小食品每次拿出来卖的都是少数,查了一点点工商也没法对我们怎么样。几毛钱、几块钱的东西卖出去以后,哪个人会折回来和我们计较?万一真有人来找麻烦,只要不认账,他们也没有办法。”
“货”是从哪里来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走访了南宁市多个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发现这些明显不合格的产品标称生产地方多来自广东潮州、河南郑州、湖南长沙等地。
多家小卖部的老板都告诉记者,这里有专门配送小食品的车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送,每次都批发一点放在店里,卖完之后,差不多他们又会开着车送过来。“只知道他们来自南宁,但是没有他们的联系电话,都是单线联系。”
孩子们的健康谁来管?
三塘镇中心小学的一位孩子家长谭先生告诉记者,曾多次嘱咐女儿不要购买,却未能奏效,“她看到同学去买,就控制不住也跟着去买。”于是谭先生常常在放学前赶到学校去接孩子,防止孩子偷偷购买小食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怎么就没人来管管这些小店呢?”
三塘镇中心小学的蒙老师说,平时老师们都告诫学生,不要购买那些不卫生的小食品,但对校门口的几家零售店,她表示很无奈。“毕竟我们不能强行把校门外的小卖部关闭。”
对于学校周边食品安全隐患也引起了工商部门的关注。一位工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并未对学校周边食品抽检形成机制,没有专项经费和人员保障的条件下,监管就往往流于形式。“只要抽检总能发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对违法售卖不合格食品的商家形成威慑,这样的抽检应当制度化。”
河南郑州市十八里河镇是生产小食品的重镇,媒体日前曝光该镇存在制作小食品的“黑作坊”。记者在该镇暗访时发现,在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的排查和打击下,小作坊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这种“拉网式排查”并未触及小作坊存在的根源——不规范的出租屋管理,一些房东甚至主动配合黑作坊制作小食品。
一些受访人士表示,打击非法小食品应当从源头着手,不仅要查处黑作坊,还应当规范出租屋管理,打击不良房东,将黑作坊存在的土壤一起铲掉。
- 2. 中小学校周边食品安全该如何保障?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