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声音去哪了?
政府机构的反应速度慢,往往用“表示关注”、“进行研究”、“实施检测”等措辞作为表态
频发的食品安全误读事件,公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些被曝光的食品究竟会不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记者随机采访多名消费者,皆称面对众说纷纭的食品安全信息,不知到底听谁的好,最希望听到一个权威的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一名食品安全研究专家认为,“权威”的发声筒必然是相关的政府权威机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政府机构的反应速度慢,往往用“表示关注”、“进行研究”、“实施检测”等措辞作为表态。“第一时间很重要,越快越好。耽误一天,农民的损失就越大。”
徐闻蕉农刘平称,“乙烯利催熟”事件中,一直没有政府出来帮蕉农辟谣。尽管徐闻的蕉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安慰他们说,帮忙找销路,但是由于受到整个市场行情的影响,几乎未见成效。
根据记者了解,“乙烯利催熟”风波发生在4月底,广东粤西地区作为香蕉主要种植地,一直到5月10日,湛江当地一家媒体还在大篇幅讨论植催熟香蕉是否有害,记者采访了湛江市农业局技术部门和有关专家后才得出“植物激素无害”的结论。此时距离最先流言产生已有大半个月,香蕉的价格早已一落千丈。
鳝鱼养殖户的命运则更加悲惨。因为避孕药传言而蒙冤10多年的鳝鱼,到现在还没等到相关部门来为此正名,有鳝鱼养殖户苦笑,“头发都等白了。”
声音
食品安全,媒体监督是把双刃剑
一些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与本意产生偏差
食品安全危机,常常发端于媒体曝光,因此有媒体从业者认为,中国社会正在呈现出的情形是,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从而成为最及时的监督。
“但媒体监督是把双刃剑。”在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的背景下,填补监管真空的期许成为媒体无法承载之重,媒体监督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主流的同时,不实报道、各类流言也纷至沓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德虎表示:“媒体在监督食品安全的同时,要和有关部门、专家相互配合,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目前,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与本意产生偏差。”
有关媒体研究人员认为,要使媒体“瞭望者”的功能不缺位、不错位,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需要良好互动,沟通各方消息。然而,要彻底化解公众对“食面埋伏”的焦虑,避免民众再被“误伤”,真正建立一个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监管机构是大势所趋。
- 3. 生蚝铜超标重创粤西名蚝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