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让鳝鱼蒙冤十年
每次想到“避孕药催肥”的说法,就对黄鳝有了戒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吃得安全最重要”
相对于蕉农而言,鳝鱼养殖农户显得更冤——“避孕药催肥”的说法一直让他们蒙冤10余年。
广东电视台记者小林称,自己很馋鳝鱼,但是每次想到“避孕药催肥”的说法,他就对黄鳝有了戒心,总是用理性抑制住嘴馋的欲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吃得安全最重要”。
广东清远的一位前鳝鱼养殖户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前年已经改行去种菜了,因为鳝鱼市场越来越淡,赚不到钱。不管他怎么解释,反正大家一口咬定“养鳝鱼不可能不喂避孕药”。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他送过去的鳝鱼也很少有人吃。“自己的亲戚都不相信,我解释了这么多次都没法让他们相信,做生意更难了。”
广州市赛特检测有限公司水产品检测相关负责人称,在水产业专业人士看来,“避孕药催肥鳝鱼”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在技术上无法实现。
该负责人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避孕药催肥黄鳝站不住脚。黄鳝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性逆转特性的鱼类,幼龄全是雌性,经过性逆转,3年后变为雄性。雄性体大,雌性体小,而避孕药所含为雌激素,用避孕药,只可能使黄鳝长不大,而不是变肥大,还可能导致黄鳝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死亡率。
小编推荐:红薯的养生保健功能
那么,“避孕药催肥鳝鱼”的说法从何而来?
记者通过资料检索发现,提及“避孕药催肥黄鳝”的说法始于1998年,重庆一养殖户向成都某都市报记者报料,称其在黄鳝饲料添加了避孕药,从而可以使黄鳝快速增肥。随后,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避孕药催出巨鳝》的小消息,各地媒体纷纷转载。于是,这一并不起眼的小消息顿时成为全国的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此后,传言开始集中爆发。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称“有养殖户拿避孕药喂黄鳝”,而文章并未有信息来源和严密论证,大多含糊其辞。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地方或部门公布曾经检测到黄鳝体内含有避孕药残留物的报告。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专家和机构对黄鳝服用避孕药做过相关实验,从而能够提供黄鳝服用避孕药能催肥的事实根据,公开为黄鳝正名。
“铜超标”重创粤西名蚝
好不容易卖掉了一半,他算了算,每斤大概少3角,与往年比少了20多万元
陆源污染持续威胁1.8万公里的海岸线,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生蚝含铜超标740倍……10月初以来,关于“珠三角渔港生蚝铜超标740倍”的报道重创粤西养蚝业,使正值“蚝气”登场的生蚝生意惨淡。
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蚝民谢和贵今年养殖的50万斤生蚝至今还有一半卖不掉,本来每吨6000元的生蚝,现在卖3000—4000元都没人要。好不容易卖掉了一半,他算了算,每斤大概少3角,与往年比少了20多万元。剩下的生蚝,他决定压货不卖,因为“低得没法赚了,想等价格回升再卖。”
“刚听说我们生蚝不好时,我都没太在意。程村蚝出产的生蚝是出了名的,怎么会不好呢?”谢和贵表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流言面前,程村蚝异乎寻常地脆弱。昔日熙熙攘攘的红光村码头,不再门庭若市,往年能卖出12万吨成绩的程村蚝,今年有约6万吨出现滞销,红光村码头日上货量也由约150吨剧降至近50吨。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黄和认为,新闻的处理形式也欠妥当。“这个‘超标740倍’的说法最大的漏洞就是以什么为标准,文中并没有说明,但却引起很大恐慌,严重影响蚝民收益。”
随后,阳江市政府、阳西县海洋与渔业局出面邀请专家前往海陵湾实地了解、监测,为程村蚝“平反”,同时主动向全国各地企业推销程村蚝,帮助蚝民取得总量达4万吨的订单。至此,红光村3000多名蚝民总算“躲过一劫”。
但更多的生蚝养殖场并没那么幸运。在湛江东海太平镇,生蚝个体养殖户郑日明告诉记者,以前每天能卖5000斤生蚝,现在最多只能卖2000斤。“我们也希望政府、媒体帮我们澄清,但我们村养殖没有阳江那么大规模,养生蚝的村民不算多。”
- 1. 生蚝铜超标重创粤西名蚝
- 2. 生蚝铜超标重创粤西名蚝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