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曝光台 > 沃尔玛5年被罚20次 “洋品牌”成“洋忽悠”

沃尔玛5年被罚20次 “洋品牌”成“洋忽悠”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1-09-26来源:新华网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9月20日报道,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最近在重庆冒出严重的假冒绿色猪肉事件。另据报道,过去5年间,沃尔玛在中国因违法被处罚了20余次,仅今年1到8月就被罚了8次。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9月20日报道,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最近在重庆冒出严重的假冒绿色猪肉事件。另据报道,过去5年间,沃尔玛在中国因违法被处罚了20余次,仅今年1到8月就被罚了8次。

无独有偶,一些红遍全球、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甚至痴迷的“洋品牌”,虽大肆鼓吹执行“全球统一标准”和“严格管理模式”,但其在中国的门店却接二连三爆出丑闻。肯德基“豆浆门”、味千拉面“骨汤门”、达芬奇“造假门”等事件接踵而出,“洋品牌”为什么纷纷成了“洋忽悠”?这些以责任和道德为卖点的企业,怎么也可以失信失德呢?

小编推荐:9月19日-9月25日精彩文章总结

以笔者之见,利欲熏心是一大诱因。这些“洋品牌”失信或涉嫌造假,无疑都受巨大的利益驱使;而个别职能部门对一些“洋品牌”违法违规经营姑息迁就,客观上也纵恿和助长了“洋品牌”的嚣张气焰。这样一来,每次事件出现后,总是陷入一个怪圈:商家退一步,道歉了;消费者也退一步,原谅了;监管部门罚一点,了结了。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监管不力是重要推手。近期“××门”事件频发,但大多是媒体报道或群众举报在先、执法介入在后,这种“监管被动化”是部分“洋品牌”在中国有恃无恐钻空子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靠“洋品牌”自律效果非常有限。有关职能部门应该铭记自己的职责,始终牢记自己是管理者而非消费者,不应该像消费者那样对这些知名洋品牌抱有盲目的信心。如果监管部门对“洋品牌”的虚假宣传、违法经营或者涉嫌欺诈等行为放任不理,或只作出“毛毛雨”式的处罚,那么“洋品牌”乐得“入乡随俗”,甚至见利忘义,变身“洋忽悠”。因此,当务之急是我们相关职能部门应就相关问题制定严格的标准及严厉的惩罚性制度,由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去监管和执行,并鼓励群众和媒体等进行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多维的监管监督系统,同时,对不作为的监管人员进行问责。

此外,惩罚太轻是根本。法律威慑力不够,失信成本低,即使是“洋品牌”也会在利润的诱惑下,亵渎诚信,铤而走险,肆意践踏消费者的权益。可以说,相对于其违规所得而言,惩罚过轻是当下“××门”层出不穷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学学欧盟对宝洁和联合利华两巨头的处罚力度(欧盟曾对两企业操纵洗衣粉价格开出近3.2亿欧元的罚单,而在截至2010年底的5年中,欧盟仅针对联合操纵市场价格的企业就处以了120亿欧元的罚款),“洋品牌”还敢在中国恣意妄为吗?也就是说,只要“洋品牌”违规违法一次,我们就让其付出惨重代价。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会讲诚信,在中国老老实实经营。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沃尔玛 洋品牌 造假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