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前沿探索 > 感染性角膜病研究挽救众多患者

感染性角膜病研究挽救众多患者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2-02-22来源:健康报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由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团队完成的感染性角膜病创新理论及其技术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对感染性角膜病创新理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重见光明,也使我国在感染性角膜病研究及防治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由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团队完成的“感染性角膜病创新理论及其技术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对感染性角膜病创新理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重见光明,也使我国在感染性角膜病研究及防治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据了解,感染性角膜病(真菌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致盲眼病。我国现约有300万名角膜盲患者,且感染性角膜盲仍以每年约10万例的速度递增。统计资料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已上升到我国一些省和地区角膜盲的首位(占34.8%~61.9%)。

据项目组成员、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暨青岛眼科医院角膜病科翟华蕾医生介绍,感染性角膜病单纯药物很难控制,即使治愈(病原菌清除了)也会遗留角膜瘢痕,导致视力下降。项目组历时20余年,确立了“不同真菌菌种的菌丝在角膜内存在水平或垂直不同生长方式”的创新理论,确认我国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属是镰刀菌属,创造性地提出了板层角膜移植术应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手术方式。此前,业内认为大部分真菌性角膜炎菌丝是线状垂直生长,很容易穿透角膜,倾向于做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排斥风险高。而大部分的镰刀菌都是水平生长的,角膜的深层组织可能并未感染,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保留深层的自身组织,术后排斥风险大大降低。项目组在国内外较早提出除三叉神经节外,角膜组织是单疱病毒又一潜伏地和复发源地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角膜移植术清除角膜潜伏灶,使疾病复发率从100%下降至10%左右。该院已为1万余名患者施行角膜移植术,手术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

此外,项目组首次在国际上报道我国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植物和泥土外伤。项目组研制的创新药物“眼内植入长效型环孢素A缓释系统”,挽救了一大批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导致失明的患者。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感染性角膜病 医学研究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