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购食品维权难
打开微信的朋友圈,不少人被代购的奶粉、钙片、维生素、蜂胶等各种食品信息广告刷屏。
“我从朋友那买过加拿大蜂蜜,味道也一般,但食品包装全是英文,自己也看不懂,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会不会吃出问题”,市民周小姐说。
朱丹蓬介绍,在网络或微信朋友圈做代购进口食品的人,大部分都是代理,所以很有可能卖家自己也不确定产品的货源和质量是否真有保证,难免有黑心商贩用假产品换个“新包装”混进市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同时,网上代购境外进口食品一旦产生纠纷,不仅维权流程长,而且举证、快递产品都很麻烦,维权的成本会相当高。
阮光锋也表示,一些含有不明
成分的进口食品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流入国内。这类食品中往往含有国内不常见的成分,有些成分甚至缺乏相应的中文译名。根据相关国标规定,若某种成分属于国内未经批准使用的成分,进口商需向卫生部门申请该成分为“新资源食品”,经卫生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添加使用。这也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
□服务篇
进口食品选购要四看
市民在选购进口食品时,究竟该注意些什么?
阮光锋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包装、查证件、看条形码、验信息等四招进行进口食品真伪鉴别。
一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我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
二看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如无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具的“CIQ”标志,消费者有权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三看产品条形码。编码具有唯一性,它要求一个商品项目、一家厂商或一个国家(地区)只有一个代码,当商品项目、厂商、国家(地区)已经确定,就永不改变。而且商品条形码中的一组数字还要组合国家(地区)、厂商和商品,这种商品项目代码就可保证商品的代码标识在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特定和唯一的。例如,前缀码为“471”的是中国台湾生产,“84”的是西班牙生产,“000—019、 030—039、060—139”的是美国生产,“690—695”的为中国大陆生产,“94”的是新西兰生产、“45—49”是日本生产的等。因此,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应拒绝购买不具有条形码的食品。
四看经销商有无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应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只有货证相符,才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合法进口的。
对于进口食品来说,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投诉或赔偿,消费者很难去找国外的生产商,只能去找经销商,因此,产品包装上的经销商企业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一定要看清楚。(
- 3. 海外代购食品维权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