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网传鉴别地沟油方式不准 没太多通用办法

网传鉴别地沟油方式不准 没太多通用办法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5-03-19来源:钱江晚报浏览: 编辑:263h
编者按】地沟油摇身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这是一个让人连续多年谈之色变的新闻。一些如何鉴别地沟油的江湖传言也一直在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里流传,比如一瓣去皮大蒜就给地沟油验明正身或者冰箱冷冻两小时就能看出地沟油。

钱报记者自制地沟油

验证网络传言的可行性

在证明网络传言是否可行之前,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地沟油。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王海明博士解释:实际上地沟油不单纯是字面的意义,单指从下水道打捞上来的油脂,而是作为废弃食用油的统称,包括地沟油、潲水油(泔水油)、煎炸老油、劣质动物油等。

钱报记者量身打造一份“地沟油”,一试网传的“含金量”。

实验用地沟油这样产生:

50%的菜籽油和50%的猪油混合后油炸3个面包(切成12片),然后油炸了1两茶叶(目的是弄脏油脂),最后油炸了总重约2两的4条猪排,最后把这份五味杂陈的地沟油倒入6层纱布组成的过滤网后,装进玻璃瓶。

按传言一,先验证大蒜会不会变色。用这种油炒青菜一份,加入去皮蒜瓣7个,青菜熟后装盆,未见蒜瓣发生明显的颜色改变。

接着剩余地沟油分装两个玻璃瓶,一个常温(室温约10℃)保存,一个冷藏保存。2小时后,常温状态玻璃瓶可见明显凝固现象;冷藏的玻璃瓶已经全部凝结成固体,整体呈灰白色,但并没有看到任何泡沫上浮。

眼见为实:地沟油躲过了蒜瓣和冷藏的考验,轻轻松松实现“隐身”。

专家说法:地沟油不一定黄曲霉素超标

合格食用油也可能有泡沫分层

传言和实验,哪一个更可信?钱报记者向权威专家求结论。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王海明博士就是抽检及检测方面的技术专家,他说:“技术部门、科研机构一直在寻找各类地沟油的共通点,目前还没有结论,一个蒜瓣就行了?不太靠谱。”

他解释,黄曲霉素可以在很多作物上面生长,比如花生大豆,如果存放不当,就容易生长黄曲霉素,所以黄曲霉素含量一直是一个重点检测指标。“检测方法有不同,但用大蒜还是个新事物。”

他说目前并不能找到权威杂志有关黄曲霉素遇大蒜变色的文献报道。同时,他也觉得流言很是模棱两可,黄曲霉素需要多大含量才变色,需要加热多久,蒜瓣需要多大量?这些关键标量并不明确。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地沟油的黄曲霉素含量并不一定会超标——新加工制作的地沟油可能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但黄曲霉素含量可能是合格的。

接下来说冰箱冷藏法。

王博士这样解释:地沟油通过简单过滤能隔除较大杂质,在常温变得澄清,但动物油脂和蛋白质之类杂质,会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凝固析出,并可能在油面上部形成泡沫状分层。

“但这不能成为地沟油的判断证据,因为一些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合格食用油在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也会呈现这种状态。”王博士表示,在部分精制地沟油面前,冷藏法根本派不上任何用场。

另外,钱江晚报记者也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系王向阳教授那里得到的信息,也明确指向网络传言中用大蒜变色法和冰箱冷藏法验证地沟油,是不能成立的。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地沟油 黄曲霉素 食用油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