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新民晚报》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解读“频繁轻生”现象

《新民晚报》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解读“频繁轻生”现象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5-03-02来源: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 【导语】2015年2月4日《新民晚报》社区版刊登了关于目前频发的轻生现象的专家解读,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对自杀进行了心理学角度的解读和分析,并呼吁国人开始反思,抛弃冷漠

 【导语】2015年2月4日《新民晚报》社区版刊登了关于目前频发的轻生现象的专家解读,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对自杀进行了心理学角度的解读和分析,并呼吁国人开始反思,抛弃冷漠。

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解读“频繁轻生”现象

在近年的很多社会新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令人心惊的两个字——自杀!众所周知,中国人的韧性源自文化传承而积淀的对生活与生命的透彻认识与开怀式解读,这种朴实与乐观的情怀让国人对“生”爱的热切,那么又是什么让坚韧的中国人开始了频繁的轻生呢,带着疑问我们请教了北京知名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对于国人的“频繁轻生”问题,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用她的专业知识给予了分析。

陈珂含老师告诉我们:“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有一项调查统计显示,现代中国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导致15岁到35岁青年死亡原因的首位因素。”但同时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也告诉我们:“自杀的原因很多,但人们一般所看到的都是外因,即诱发因素,比如婚姻情感受挫、事业失败、环境的突然巨变、身体病痛等,而真正决定自杀的,往往是内因。”

那么,导致自杀行为的内因又是什么呢?依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的解释:“无论是哪种原因的自杀,都有一些相似的心理根源。首先,自杀是一种强烈的沟通方式,自杀者用这种惨烈的方式传递着某些在生前不被人关注和理解的信息,它或是一种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强烈的谴责,或是诉说对所处某种环境的愤怒、失望与无奈。很多自杀者在实施自杀前会幻想死后周围人的反应,以获得某种心理安慰,也许在很多自杀成功的人心里,自杀,是最后的呐喊,是最后企图唤起还活着的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关注。每一个自杀行为背后都隐含着它特定的某些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能在自杀者生前被看到和理解,也许能避免一场无谓的生命浩劫。另有一部分自杀者轻生是为解脱,他们往往身处病痛或困境,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人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条道路,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活下来。”

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说,“面对自杀行为,社会的声音往往只是停留在‘不应该这样做’,却没有意识到有些悲剧源自我们的冷漠。”最后再次引用一句陈珂含老师的话语,希望它能够是我们反思的开始:“自杀是自杀者无奈的选择,是一种绝望的呐喊,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人依然听不到这种以生命为代价传递的信息,它,更可能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渴望。”

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简介:

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是北京知名心理咨询机构——心之爱的创始人,陈珂含老师本人是北京著名的存在主义治疗师、中国儿基会“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心理专家团专家、郑州全人心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北京专业心理咨询专家陈珂含老师还是婚恋情感问题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等神经症问题、青少年问题和白领职场与身心养护方面的专家。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