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塑化剂换了马甲你还认识吗?

塑化剂换了马甲你还认识吗?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3-08-02来源:北京青年报浏览: 编辑:263h
编者按】塑化剂是否是沾不得的妖魔?本期美食专刊通过专家的详解,将帮助您客观地了解塑化剂,由此减少人们对于它的不必要恐慌。正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所说:塑化剂和核能、交流电、抗生素一样,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们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的确会带来新问题,但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不会因此停歇。科技的善恶之分完全取决于掌握它、使用它的人。

如何减少塑化剂摄入的风险

首先,尽量买正规厂家在正规卖场出售的产品,因为相对三无产品和不正规卖场,他们会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更多的保证。如果选择了三无产品,也就自动放弃了这一份保险。

第二,塑料制品尽量不要用来盛放、储存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相似相容”原理,这不仅仅针对塑化剂,其他有机物也更容易被油脂溶出,这也不利于塑料制品本身的使用寿命。

第三,塑料制品不要高温加热,除非特别标明“可用于微波炉”,或标明了可耐受的温度。

最后,生活中大家要尽量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不单是为了防塑化剂,而是为了我们不堪重负的环境。

为什么食品包装材料里会有塑化剂

使用塑化剂是塑料加工工艺的需要,同时也能赋予产品一些有益的特性,因此它被允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这和直接加入食品完全是两码事。比如DEHP可以用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多种材质的食品包装材料,在欧美它也是允许使用的。

塑化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并非随意使用,国家标准对使用量、残留量或迁移量有严格规定,比如DEHP从包装材料跑到食品中的量不能超过1.5毫克/公斤,这与发达国家的管理规定是一致的。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因为管理好包装材料就足够了。

食品中的塑化剂能否避免

除了人为添加的违法行为,食品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除了前面说的从包装材料跑到食品里,另一个来源是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塑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塑料里的塑化剂已经成为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进入食品。

严格来讲,绝对不含塑化剂的食品根本不存在,真正要做的是控制它的量,使之不至于对人体造成危害。好在环境中塑化剂的含量极低,通常情况下对人没多大影响,主要还是控制包装材料跑到食品中的塑化剂。其实美国FDA还有一个观点也许能让大家明白“焦点”在哪里,他们认为人体从医疗器械得到的DEHP远多于食品来源。

塑化剂会不会“积少成多”

有些人担心,塑化剂吃一点可能没事,可架不住每天都吃一点,到最后会不会“积少成多”?还是以DEHP为例,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它有蓄积性(也就是不能积少成多),而且绝大部分在2天内排出体外。所以总体上说,塑化剂属于“排得快、存不住”的污染物,和蓄积性比较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太一样。

塑化剂的安全性如何

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塑化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吃了多少,以及吃了多久。还是以DEHP为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人终身每天摄入不超过1.5毫克就是安全的。其他国家和组织也有不同意见,比如美国FDA的观点是2.4毫克,而欧盟的观点是3.0毫克。

符合国标的食品包装材料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那些违法违规产品则可能存在滥用或迁移量超标的问题。当然,由于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吃这些DEHP超标的食品,因此偶尔吃到一次也不太可能造成健康问题。

这么说的目的不是为违法违规企业的滥用行为开脱,更不是给监管者“反正吃点也没事”的定心丸。确保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安全合格,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也是监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希望消费者不要听到塑化剂超标就吓个半死。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保鲜膜 塑化剂 致癌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