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之争
然而,对于“正宗”,业内也有不同观点。
据媒体报道,在秋林的《拜托“娃”,山寨也要认真点》发布之后,娃哈哈的当家人宗庆后现身说法,其对媒体表示:“我认为正宗也好,不正宗也好,关键是老百姓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
对这一观点,仲继冬却不能认同。
仲继冬表示,在消费者不了解“格瓦斯”的情况下,因广告效应而认为其正宗也是有可能的。“我觉得正宗不正宗,未来喝谁的,品质说了算。现在和未来,营销都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正在提升,饮品的品质是很关键的。娃哈哈的营销力度很大,它一年的销售额和广告费远远超过秋林,但我相信产品的品质也是占领消费者心智的一个关键。”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也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正宗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衡量标准下,产品正宗与否也不相同。未来市场份额才是产品正宗与否的有利力武器,因为产品一旦成为市场主流,其也就不可避免地荣登正宗之名。”
事实上,争夺的焦点远非正宗与否这么简单。
在二者的战争从市场进入营销后,很多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及了现下饮料行业内最为热闹的凉茶之争。
然而,在刘吉晨看来,格瓦斯之争与凉茶之争不可同日而语。
“王老吉凉茶和加多宝凉茶的配方是一致的,只是口感不同,但都是凉茶。可秋林格瓦斯与娃哈哈格瓦斯不仅配方不同、生产工艺也完全不同。一定程度上,娃哈哈格瓦斯属于勾兑产品,虽然性状与正宗格瓦斯一致,但没什么营养价值,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格瓦斯。”刘吉晨表示。
简爱华却认为,刘的观点是从某个角度出发的,过于绝对。因为,若是从定义而言,娃哈哈和秋林公司采取的生产工艺完全不同,两者产品也有较大不同。但若从产品最终形态,包括颜色、口感方面而言,娃哈哈格瓦斯与秋林格瓦斯并无二致。
更重要的是,因为“格瓦斯”,娃哈哈还被指“山寨”。
实际上,“山寨”“模仿”在饮料行业、甚至食品行业里并不鲜见。2012年,在饮料行业里被各家饮料巨头争相生产的“冰糖雪梨”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统一集团的创新产品“老坛酸菜面”也迅速被另外几家食品企业相继模仿。
另据媒体报道,娃哈哈旗下的“营养快线”实际上就是一款“模仿产品”。2012年,该款产品却为娃哈哈贡献了一百多亿元的销售额。而娃哈哈的董事长宗庆后也曾对媒体表示,“在食品饮料行业,产品的模仿和跟进是普遍现象,但一味模仿没有提高和改进也不会获得市场认同。”
对“山寨”“模仿”,简爱华的观点是,食品行业是非技术性行业,被竞争对手短时间内复制的风险较大。所以企业在做新产品方面应该格外注意,防止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过事实上,并非所有产品都能被模仿成功,被模仿成功的多是市场接受度不好的产品。因此企业在创新品类的时候,势必在口感方面做到完美,如此才能不让对方有可乘之机。并且还应该不断升级产品,保持产品的新鲜感,进而不断地吸引消费者。
在他看来,表面上,秋林和娃哈哈是在争夺“正宗格瓦斯”之名,实际上两者争夺的是未来在行业内的发展空间。由于娃哈哈的大手笔广告营销,格瓦斯这一饮料品类发展得如火如荼,未来市场规模不可估量。如今该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定型,企业都想“先入为主”,为以后稳居行业第一做准备。秋林公司无疑是此次争夺战的最大受益者,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利于未来全国化扩张。
前景趋好
虽然凉茶之争与格瓦斯之争有着太多不同,但有意思的是,当年的凉茶从东南一隅,逐渐被全国消费者所接受。到2012年,在全国,该品类也已经有了三百多亿元的市场份额。而秋林格瓦斯却一心想从东北将市场版图扩展至全国。
“其实,早在2011年,我们的市场布局就已经建立了。秋林格瓦斯不仅在东北地区销售,还包括天津,在娃哈哈还没开始生产格瓦斯之前,我们就已经进入天津市场了。当然,还有一些南方区域,也早有布局。进军全国市场对于秋林格瓦斯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也是近几年公司的一个主要发展战略。”仲继冬说。
相关投资佐证了仲继冬所言的全国战略2011年,秋林格瓦斯将厂迁到天津宝坻,意图将天津打造为秋林进军京津以及全国市场的“桥头堡”。2012年,秋林格瓦斯的销量为2万吨。秋林定下的发展计划是:立足天津,3年内最终达到年产量10万吨,以进军全国市场。
- 3. 秋林于格瓦斯市场之争
- 4. 某种程度上,秋林的步子还是慢了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