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重资本运作被质疑
与此同时,作为同仁堂科技的优质资产,同仁堂国药此次分拆,却以每股3.04港元“保守”招股,引发资本追捧。 “这样可能导致同仁堂更侧重资本运作,而忽略企业业务层面管理。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记者表示。
同仁堂国药从同仁堂科技分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已是“同仁堂系”第三家上市公司。此前,“同仁堂系”已经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
开盘首日,同仁堂国药股价高触7.19港元,收盘6.53港元,较发行价3.04港元足足翻了一倍有余。实际上,同仁堂国药此次低廉的发行价也被业内质疑涉嫌集团内部利益输送。
同仁堂国药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共发售新股2亿股,其中1亿股供持有同仁堂科技的符合资格股东优先认购,每股发行价3.04港元,发售完成后,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在同仁堂国药中所持股权将分别为35.18%及39.82%。
对于同仁堂每股3.04港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同仁堂国药的价值很可能被低估。
一位医药行业某资深人士对记者直言,从同仁堂国药在2012年10月终止国内销售的情况看,扣除业务调整因素后按持续经营业务估算,3.04港元的招股价,对应2012年业绩,只相当于18-21倍的PE,其实,按2013年5月7日同仁堂科技25.5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母公司同仁堂科技对应的PE约为36倍。 “很明显同仁堂国药的发行价被低估过低,对于优先参与配股的股东不免有利益输送之嫌。 ”
随后,同仁堂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持有同仁堂科技股份的同仁堂股份、同仁堂集团及同仁堂科技的高管全部在此次优先发售中放弃认购,而上述这些预留股份将重新分配给其他符合资格股东。 5月10日,记者在同仁堂外宣负责人处证实了该消息。
“同仁堂放出消息的用意是为了平息舆论。”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界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同仁堂让高管“被放弃”做法真是“一箭双雕”,即撇清了同仁堂国药的利益输送,又给二级市场较低廉的股价,或许是同仁堂国药上市前为博得投资者青睐的资本运作手段。
众所周知,同仁堂A已多次被拆分,不免被投资者指责其存在圈钱的嫌疑。
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从同仁堂A剥离,同仁堂科技依靠同仁堂老字号招牌,颇受投资者关注,当年业绩暴增。
从首次两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了解到,当年,同仁堂A实现盈利2亿多元。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分拆上市一直是尝到甜头的同仁堂惯用的策略,同仁堂更专注于资本层面的运作而忽略业务层面的管理,如果业务层面不能为同仁堂提供更多的支撑,这种分拆上市的确有圈钱的嫌疑。
同仁堂科技是同仁堂A公司海外发展的主要渠道,而被拆分的同仁堂国药是其中的优质资产之一。对此,有业内人士预言,海外业务是同仁堂科技增长的重要引擎,若分拆成功,同仁堂科技或将失去很大一块有较好业绩的业务板块,其预期值也将受到影响。5月7日,受同仁堂国药上市影响,同仁堂科技下跌1.55%至25.45港元。
- 3. 侧重资本运作被质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