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根源是医疗制度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医生既是“道德人”,也是“经济人”。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过去,我们常常只强调道德的一面,而忽视了经济的一面。
事实上,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型”。医生也不例外,道德水平极高和极低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处于中间水平。如果有一个鼓励向善的制度,这部分人就更倾向于向善,反之亦然。
医患是一对矛盾体,双方既有治愈疾病的共同目的,又有着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而医生则希望增加经济收益。所以,医患对立,既是医德问题,更是制度问题。而用制度来解决问题,比用道德解决问题更管用。
也许有人说,医改太遥远、太漫长,我们等不起。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老百姓不希望成为受害者,有没有其他好办法?
一个人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所以,医患和谐,从我做起。
医患关系
应是一种信托关系
那么,医患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我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
所谓信托,就是“信任在先,托付在后”。病人的求医行为,本身就隐含着对医生的信任。
病人向医生求助,这意味着病人相信医生会把他的健康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把医生本人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在这个前提下,病人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生,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医患关系可以称为一种“信托关系”。
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当然,医学无论怎么发展,永远都不能包治百病。我们更强调医学的人文精神。
过去,我们常说:医生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责任的职业,而忽视了它的高情感。
科学需要理性,不需要动情;而医学既需要理性,又需要动情。因为,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爱的延伸。
各位朋友,良医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
一个不为患者而活着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好医生;一个不懂得尊重并感恩医生劳动的患者,也不是一个明智的患者。医患之间,只有彼此珍重,才能实现共赢。
- 2. 医患矛盾根源是医疗制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