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时的疯狂
当中间商从十九里镇药材交易集市购得药材后,他们会将其稍微加工处理后,运往位于亳州市中心的中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熙熙攘攘的交易大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们,手持笔和纸,记录着每一种他们感兴趣的药材的价格。和丁建明有着多年业务往来的周虹,便是这里的一名中间商。“今年禽流感没能让防流感类药材价格起来,基本上维持稳定,也就涨了两天,随后就掉下来了。”
周虹告诉记者,1997年底至1998年3月,上海甲肝流行。引发中药材价格暴涨,同时伴随着抢购现象出现。那段时期内,就已经让板蓝根等防治流感中药材创下了辉煌业绩。
这给了不少中间商和药农以深刻的印象。
可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那年,但凡是能与防治流感搭上边的中药材,都能旺销到价格翻了好几番还货源紧缺,“真是疯了一样的买、囤,像板蓝根这样的,当时无论市场价怎么涨,人们都不嫌贵,到凌晨两三点我们都关不了门。”
期间,无数中间商抛下原本经营的药材,将板蓝根、桔梗、防风等中药材作为营销首选。“2003年,仅是板蓝根,从9块钱一公斤炒到最高60多块一公斤。”周虹回忆,除了外来药商,另一个大量购买这类药材的便是中间商自己,“当时大家都看着非典防治形势还不是很明了,就开始囤货。”
价格猛涨加上行情大好,也刺激了当年甘肃、大庆这两个板蓝根主产地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甚至连亳州,种植板蓝根等药材,也成为一股“流行风”。
当时,没能囤上货的周虹异常着急,可如今看来,这倒并非坏事。“当时因此发财的人很多,破产的也不少。”周虹说,很多中间商、药农都高价囤了大量的货,结果“非典”过去了,价格暴跌了,不少人甚至因囤货无法出手,破产自杀。
从公开的中药材价格信息中可以查询到,2004年时,板蓝根的价格狂跌到最低2.5元一公斤。
丁建明正是那一年开始种植板蓝根的药农之一,他身边就有好几个原本家境殷实的药农朋友,因为板蓝根种植,导致家道中落,“亳州的板蓝根药性不能和甘肃货和大庆货比,再加上市场一紧缩,完了……”
经此一役,药商们再面对“疫情式行情”时,谨慎了许多。周虹摊位隔壁的一名中间商不无调侃地称:“是血和泪的代价啊。”
但周虹和丁建明并不当此是笑话。
- 1. 药都冷对板蓝根热 禽流感“行情”仅小热两天
- 2. “非典”时的疯狂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