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加大
逐步补上历史欠账
相对于多年来中医药工作始终处于全国前列的江苏省,甘肃省则是这几年的后起之秀。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央媒体前往该省调研采访时,同行的一位资深记者回忆起6年前的所见感慨万千:同一家医院,当年破破旧旧、没有暖气、患者也不多,医务人员冬天扛不住冻时,就在大院里燃起一个大火炉瑟缩着围站烤火暖手。而现在,该院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医院,整洁舒适,门诊、病房满是患者,哪还有6年前的影子?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几年给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优惠力度大,执行到位。”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介绍,这些政策既包括进行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三个全覆盖”建设,即在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保证80%以上的村卫生室有中医,还包括允许省(市)级医疗机构的院内中药制剂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同时,大幅提高中医药项目收费水平、医保报销水平和中医药诊疗补助水平等。
“很多人说甘肃的中医药优惠政策力度过大,但我们的考虑是,中医药事业历史欠账过多,中西医的起跑线严重不统一。因此,我们首先决定尽可能改善中医药行业的落后局面。”甘培尚说,要勇于承认对中医药行业的历史亏欠,并下决心花大气力改变这一局面,使之不恶化下去甚至能越来越发挥其特色优势,不但是大卫生平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可为走中国特色医改之路助力。
盘活资源
能力提升要打“组合拳”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说,要提振基层中医药工作,积极创造外部有利条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破局之道。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不妨从自身状况出发,盘活手里现有的优势中医药服务资源。
去年,北京市提出,在10个郊区县开展“流动中医医院”建设,为各郊区县配备专业诊疗车和药品车,将区(县)中医院的诊断、检查、药事服务等送到基层农村,弥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资源、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动员三级中医院和区(县)基层中医药机构“一对一结对子”,形成三级中医医院主动帮扶、基层中医药机构积极提升的良性循环,着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自我造血功能。
在本次会议闭幕式上,王国强向来自各省的负责中医药工作的厅局长提出,做好中医药工作,要善用“两点论”,既要看到挑战,也要发现并抓住机遇。“面对复杂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不断提高我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力度加大逐步补上历史欠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