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2012年即将远去。这一年,医改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各地直面难题,勇于探索,深化医改风生水起。但同时,塑化剂、毒胶囊等引发的食品药品安全话题也在持续敲打公众的神经;“黄金大米”事件折射的科研迷局让人瞠目……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2012年年终专稿,重点对取消以药补医、食药安全、大病保险、社会办医、医患关系、抑制大医院扩张、慢病防控、精神卫生、科研规范、环境十大问题予以关注。
回放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以药补医!”在2012年年初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的发言掷地有声。在这次会议上,陈竺表示,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2012年将在300个县先行试点,争取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行。
医改历史上,这是首张对革除以药补医这一痼疾的明确时间表。
一年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成为改革破题的关键环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都借助这一抓手展开。
破除以药补医更是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医院采购药品模式改变,促进医药行业的变革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医保资金成为医院收入结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促使支付方式改革提速。
专家点评
■改革体现政府角色回归
在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看来,允许医院留用药品批零差价作为政府补偿替代政策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将本该由政府补偿医院收入的角色,交由市场来完成。新一轮医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打破了原先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胡善联表示,在基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突破了延续几十年的以药补医制度,并以此撬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等五大运行新机制。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通过取消以药补医,使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发生改变,政府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
“破除以药补医政策是政府角色的回归。”胡善联说,现在政府的定位已经清晰,就是通过约束公立医院的逐利性缓解看病贵,促使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回归价值,调整服务体系以缓解看病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主导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
- 1. 破除以药补医给出明确时间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