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1年全市大病救助7328人次,补偿金额1.57亿元,占新农合筹资总额的33.95%。另外,针对老年人慢性病高发的特点,2011年玉溪市将10余种常见病纳入老年慢性病门诊统筹保障范围,实施了65岁以上参合农民慢性病门诊限额补偿试点。当年补偿金额为125万余元,实际补偿比例达61.72%,2012年保障病种进一步扩大到20个。
77岁的李玉珍是新平县人,她的儿子陈勇患肾功能衰竭已有10年,每个月至少要做8次血液透析,每次要花费1000多元。近两年来,她每半个月就要到新平县医保中心大厅办理报销手续,对报销程序已驾轻就熟。
本报记者看到,慢性病报销比例达70%。6月4日李玉珍出具医院收费单据金额为4814元,实际报销了3370元。5月31日,她出具医院收费单据金额为2387.7元,实际报销了1672.8元。
李玉珍说,儿子10年前患病,为治病卖掉了房子,孙子也因此辍学,“如果早一点有这么好的政策多好啊!”
还需更多配套措施
玉溪市副市长杨洋介绍,从2011年1月起,该市在中央投入的基础上,从地方性财政支出总额中挤出1.2%,为全市176万名参合农民人均增资100元,使红塔区、新平县人均筹资总额达310元,其余7县为290元。
决定“挤出这1.2%”之前,有关部门曾反反复复算账。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说,玉溪市财政总收入为云南省第二位、人均第一位,但财政支出却为第八位,二次分配不合理。并且调研结果显示,80%的医疗费用支出由占20%的干部职工享受了,80%的农民只享受到20%的医疗费用支出。为了改变这种“倒挂”现象,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医保之间的保障差距,玉溪市决定对农民基本医疗实行适度补偿。
孔祥庚表示,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一年多,缩小分配差距的效果明显。
“1.76亿元投入缩小基尼系数0.012。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财政性支出共计13.9亿元,农民卫生财政性支出为5.6亿元,占40.3%,比医改前的20%提高了一倍;减少了约两万人因病致贫。去年大病救助共计7328人次得到补偿,按每个家庭3个人计算,避免了两万多人因病致贫、返贫。全市新增农村财政性支出41731万元,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8元。”孔祥庚说。
不过,玉溪的经验并不仅仅在于加大财政投入。如何将人均300元用好,让农民在“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同时,实现新农合资金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加考验执政智慧。
根据玉溪市卫生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去年全市共筹集新农合基金4.62亿元,共有429余万人次得到补偿,补偿新农合基金3.74亿元,仍结余基金8730余万元。
据了解,玉溪为此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在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就能看好小病,玉溪启动了“村医三年行动计划”,迄今已选拔300名初中毕业生进行3年免费中专学历定向培养,对600余名乡村医生开展在职函授教育。
玉溪市还启动了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并从村卫生室延伸至乡镇、县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以加强健康管理、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看病费用支出。
记者了解到,这一新政策使一些原本被压抑的就医需求集中释放,也给基层卫生院带来了新的压力。新平县扬武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杨荣说,2011年该院门诊量比上年增加了34%,住院量增加了32%。医生工作量大,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深入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中医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合理就医,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并千方百计调动医务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从分配制度上鼓励医生热爱本职工作,终身从医,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 2. 玉溪医改:人均300元如何让农民也看得起病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