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孩王晓晶到北京快一个月了,因为缺血还没做上手术。这个25岁的女孩14岁时被确诊患上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无法行走。5年前,她知道自己还有机会进行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费11万元。
现在,她好不容易攒够手术费到北京住进医院,但还必须等血。王晓晶需要1200毫升O型血。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病房,因为等不到血做不上手术的病友大有人在。有些病友实在没辙,也去找血头买血,“由于血荒,加上对‘血头’的打击变严,以前100毫升血大约四五百元,现在涨到了一两千。”
“目前血液基本上处于紧张状态。”北京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1998年《献血法》出台以来,北京市累计献血总人次超过400万,常住人口当中每100人就有两人献血。这两年北京市的用血量大约为140吨。“目前库存虽能保证应急需要,但远称不上充裕。O型血和AB型血相对紧张。”
刘江介绍,在北京,老百姓献血的积极性高于外地,但由于大城市医疗资源集中吸引了大量外地患者,他们的用血量约占用血总量一半。今年一季度,北京市献血情况比去年同期略有好转,5月又紧张起来。“学生是主要献血人群,但六七月份学生回家,血荒问题变得更严峻。”
全国范围内的“供血紧张”始于2010年年末。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口献血率只有0.9%。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丹麦最高为6.7%,我国香港为3%,我国澳门为2.3%)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在一些省份如浙江、海南、广西等地,采集量甚至出现了下降现象。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表示,血液无法人工生产,人体是唯一的来源,且有一定的有效期,因此采供血工作每天都要从“零”开始。无偿献血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长期支持,“按2011年1232万人次献血计算,每天大约需要4~5万人无偿献血。”
6月1日,34岁的陈志云在北京遭遇交通事故,抢救性的开颅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其中一半的时间是在“等血”;6月7日,沈阳一位主任医师无奈地宣布“今日血荒,大手术全停”;6月12日夜里,北京友谊医院外科医生孟化在微博上疾呼“救救孩子”,一个孩子急需血浆及血小板,“以度过急性期,否则不堪设想”。
- 1. 世界献血者日: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