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34岁的徐航,是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的专职抗凝药师。2008年之前一直在门诊药房、药品库房、住院药房等处,工作主要就是保管药品、发放药品。“抗凝药用多了会形成血栓,用少了则继续出血,我们配合医生精确地掌握用药量。”她说:“我们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而产生社会效益。”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邵蓉教授表示,药师没有处方权,只是在医生决定临床用药时参与用药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合并用药时。在门诊药房对处方进行审核时,如果发现“配伍”禁忌和超剂量处方,就会拒绝调配,打回让医生重新开方,确保用药安全。
如今,徐航每天早上要参与病区医生的交班和医疗查房,参与病区的病历讨论会诊,参与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审核用药医嘱,对不合理用药与医生沟通取得一致,同时观察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处理意见。
一位患者几年前做过心脏手术,出现过肝脏淤血。前不久因食管癌到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镇痛、化痰等治疗,但用药5天以后,肝功能出现异常。“医生很着急,找不到原因。”徐航说:“医生多考虑手术,对药品的性能掌握不是太细,需要我们的帮助。”
徐航参与病历讨论时,建议停用镇痛药并给予肝脏解毒剂。对症治疗后第二天,患者转氨酶指标出现好转,第四天后即恢复正常。
徐航说,药师不仅对患者、对医生,还对护士产生作用。如头孢曲松与含钙制剂不能同瓶输注,如果前后连续输注,应当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否则会产生沉淀注入患者体内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不良后果。“护士通常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我们就必须提醒她们。”
药师回归之路不平坦
在周长江看来,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方后,严格执行合理用药,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会直接给医院“减少”收入。例如,以前的无菌手术,65%会使用抗生素,医生认为那样更安全,现在有了药师的指导,95%的手术不再用抗生素了。周长江通过对本院100例属于无菌手术的疝修补术的费用发现,由于药师“不主张用抗生素”的干预,过去每例手术的药品费用平均在2200元左右,现在只要500元左右。 “这是药师指导合理用药后产生的效果,直接给患者节约了费用。”
如果只像徐航所言“药师不产生经济效益”,显然无法长期维持。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院长朱阳春告诉记者,“药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药品拆零、药剂科的人员费用,这些成本加起来,应该占药品价格的10%。”曹正干认为,医院通过药品加成获得的利润,有60%消耗在药品的院内流通上。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邵蓉教授认为,正因为药师长期从事的采购员、保管员的角色,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在审核处方时不会那么用心。“现在要真正让药师发挥专业作用,就必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补偿,但现在补偿政策并不明朗,还没有真正破题。”
- 2. 药师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