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药品监测需加强
在会上,来自心内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心脑血管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提示医生和药师应告知患者。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不能因为急于降低相关指标而盲目用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健教授提出,心力衰竭患者用药的特点是多种药物合用,包括利尿剂、扩血管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凝药、抗菌药物等,这些药物之间会出现相互作用,而且病情差异大,变化快,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心内科主任华琦、解放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心血管二科副主任骆雷鸣还从对糖代谢的影响和肾脏损害等方面介绍了心血管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虽然我国的医生对心脑血管药物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入,但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外国专家研究发现的,让中国医生感到遗憾。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提出,我国药品上市后的监测工作亟待加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他举例说,现在临床上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会引起咳嗽,很多医生和患者只得换用价格更高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ARB),而ACEI出现咳嗽的作用机制一直不明确,有多少患者出现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也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
“我国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数量世界第一,但研究发现这类药物对血糖和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会产生影响,都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我国拥有这么大的病例数,却监测不出不良反应?”胡大一说。
除了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药物滥用的情况也受到了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顾复生教授介绍了利尿剂在临床滥用的情况。她列举了10余种临床常见的滥用情况,分别是利用其速尿作用治疗高血压;肺性哮喘、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肿等非适应证用药;不观察尿量、体重,不计算除尿液之外的出量,不做物诊就盲目用药;不监测血钾;应用利尿剂治疗胸水、心包积液等。胡大一也提出,目前心脑血管用药滥用和使用不足同时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他汀类药物是否能够用于心梗和卒中的一级预防仍存在争议,需要与药学专业人员配合,找到更多的证据。
“人们对一类疾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首先要让大家重视,之后还要教会人们科学地治疗,否则就会造成矫枉过正地盲目用药。”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越是用药选择多的疾病,越需要药学工作者加强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和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2. 心脑血管临床用药该纠偏了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