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发布“胶囊里的秘密”揭露性报道,河北、江西、浙江等省多家知名药企被曝使用皮革废料制造药用胶囊。这条肮脏且猖獗的黑色产业链至今才浮现,滞后的监管显然又一次“输”给媒体。
据悉,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均超标,最多达到90多倍。铬含量超标是可以致癌的,无良企业罔顾民众利益疯狂敛财,与“投毒牟利”何异?药品原本是用来救人的,现在却成害人之物。“皮革胶囊”装的不是治病之药,而是泯灭人性之毒。
“皮革胶囊”大行其道,疯狂的黑色产业链背后隐藏着真问题。
第一:企业的无良背后必是地方的放纵。某些企业见利忘义、罔顾社会责任、缺乏道德血液固然可恨,但地方与企业之间的“暧昧”关系更值得我们警惕。对于大中型国企,政企不分家是不争的现实且饱受诟病。正是由于此,这种“暧昧”随时可以变成他们的“护身符”,利益上的纠葛更让其有恃无恐。而央视列出的违规企业中,一些声名显赫的大型药企赫然在列。知名药企都跌破了道德底线,操守不保,更别奢望小企业能够坚守道德底线。
第二:监管的习惯性失守背后是否藏有猫腻。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小的隐患,都理应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况且,打击食品与医药安全违法犯罪,不只是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还关乎制度尊严。这条潜伏已久黑色产业链的裸露与形同虚设的制度监管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怀疑:一向疲软的监管部门不仅涉及玩忽职守,更有沆瀣一气之嫌;对违法犯罪的长期无视,是真不知情,还是已沦为利益链不可或缺的一端?
不可否认,现有的监管制度与社会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与医药安全问题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企业道德责任的自省与担当,相应制度的完善与设计,更需要每一个公民良善的回归以及道德的救赎。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救赎”已刻不容缓,那就是对违规企业的依法查处和对利益勾连的深挖严办,让草菅人命的制药企业无处可逃。惟有如此,才能让病企长出“良心”,才能让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