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几乎年年“两会”都在提,但“看病贵”这道顽疾犹如一张“狗皮膏药”,牢牢地粘在老百姓身上。如何才能把“看病贵”这道顽疾抽丝剥茧?今年全国“两会”上,驻川全国政协委员李铀开出药方,建议大力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消除“以药养医”的制度空间。
“以药养医在我国存在已久,是以医生的诊疗来实现药品的高附加值,以药品的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从而维持医院运转的办医模式。”李铀说,目前,许多医疗机构仍然依赖药品收入作为重要补偿渠道,据官方数据显示,2000至2011年间,无论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份额均维持在44%的水平之上,一些中小型地方医院甚至高达70%。“这种机制扭曲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使得医院和医生成为药品市场逐利的主体,催生了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出现的种种乱象以及行业不规范行为,推动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费用负担,最终使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李铀表示。
那么,产生“以药养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李铀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二是医疗服务定价不科学,三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在现行药品定价机制下,出厂价与终端零售价之间存在极大空间。”李铀举例说,2011年11月,继“天价芦笋片”事件之后,媒体再次报道某药厂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为0.6元,医院售价12.65元,中间环节利润超过2000%。药价虚高为“以药养医”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为开单回扣等医生灰色行为打开大门。
李铀认为,破除“以药养医”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今年初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表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以药养医”,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革除“以药养医”弊端。李铀说,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探索破解“以药养医”乱相的治本之法,从源头上消除以药养医的存在空间。
为此,他建议大力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医院开展基本建设项目提高服务能力、购买先进仪器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医务工作者应有基本待遇、离退休人员费用,均应由政府投入来全额保障。
同时,建立科学的医保付费机制,以定价机制和医保政策为杠杆,合理调整医院收入结构,降低药品利润在医院收入中的占比,并改革药品流通管理体制机制,消除“以药养医”的价格空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