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医药广角 > 沟通时间少,医患关系怎会好

沟通时间少,医患关系怎会好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1-11-02来源:解放日报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海泉的门诊室,来了一位外国同行——美国肿瘤专家哈罗德·布伦纳教授。他想看看中国同行的诊疗方式——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海泉的门诊室,来了一位外国同行——美国肿瘤专家哈罗德·布伦纳教授。他想看看中国同行的诊疗方式——

下午尚未开诊,胸外科排队的患者已挤满走廊。陈海泉一出现,患者立马围上去,不少还由家属陪伴。布伦纳惊讶,“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患者。”第一位患者的咨询问题医生才答了三五个,第二位患者已在诊室外翘首以盼…… “每名专家一下午起码接诊40人,用在每名患者身上的问诊时间只有5分钟。要知道,在美国我一个下午只看两到三名预约患者,每人起码问诊1小时。”布伦纳说。

小编推荐:如何合理安排孩子零食

三四个小时,患者走马灯,医生却几乎没离座。“我的中国同行压力很大,没时间喝水、上厕所,嘴巴则要一刻不停地重复解释。”给布伦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患者问题特别多。从什么是肿瘤,该手术还是化疗,哪种化疗方法最好,药物有何副作用,如何护理,家人会不会也得病……患者们总有诸多疑惑,可时间不允许他们一一问下去。在“蹲点”门诊的半个月里,布伦纳没少见到嘟嘟囔囔离开诊室的患者与家人。

“患者有权利知晓一切。如果沟通需求没有被满足,患者情绪不好,医患关系就不会好。”但布伦纳也觉得诧异,“许多患者问的都是常识性问题,为何要排长队挂专家号呢?”

在这位洋大夫眼里,专家应与普通医生有别。在美国,找到专家的患者一般所有试验检查都已完毕,专家只是为治疗方案作最后定夺。对疾病的认识、护理知识等,则一并由家庭医生完成。反观中国,专家本就不多,将大量时间耗在重复解释上,患者没满意,专家负担也更重了。

曾到过全球多个国家的布伦纳指出,“医生为看更多患者,必须缩短平均问诊时间;患者则希望医生对自己的问诊时间长一点。矛盾看似难以调和,其实却存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

布伦纳开出三剂“药方”:家庭医生的配备必须充足,赋予他们更多干预和治疗患者的权力;医患沟通时间需要充分保障;培养更多医生力量。“以肿瘤患者来说,一些基础疾病知识和简单检测,完全可由家庭医生来承担,疑难杂症再转诊至专家处。”他说,“合理设置梯级问诊制度,确保医患双方有时间去沟通。这样,不同病情的患者都能得到充分解释;患者满意了,医患关系也会变好。到时,我的中国同行日子也会好过了!”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