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公立医院主要以“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为核心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公立医院改革向来被认为是医改“最难啃的骨头”,但中国一些基层公立医院通过试点探索,已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服务监管和能力提升等多个单项改革上有所“破题”,初步显现出医患“双赢”的格局。
目前,北京市、成都市、鞍山市等以组建行政事业单位医管局的形式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离”路径,在破解公立医院“管办不分、政事不明、以药养医”等“顽症”中迈出第一步。
政府应改变投入不足现状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
尽管公立医院改革正在“破冰”,但要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难重重,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如果各级政府不能改变投入不足的现状,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付费制度是按照项目付费,存在种种弊端。”骆旭东说,一方面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医疗机构埋怨政府补偿不足;另外一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粗放、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怎么补贴、补多少,无据可依。
小编推荐:救心药的正确储存方法
骆旭东说,要在中国探索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得首先搞清楚公立医院的实际运行成本,为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形成和政府补偿机制。2008年,遵义市一医引入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对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非常有帮助,减轻了患者负担,为政府制订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和补贴政策也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在慢性病多发,做手术和检查均需要先进设备,但基层医院设备欠缺,新业务开展受到很大限制。”贵州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蒋大成说,“医院想发展、扩大规模,但苦于缺少资金,要深层发展还要靠自己贷款、集资。”
“上世纪90年代医改的大趋势是市场化,大医院发展得非常好,但老百姓看病越来越难。”医改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说,“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医改和经济建设不是一个规律,但政府加大投入,让医院从挣钱的机制里回归公益性,这是一个艰难又漫长的过程。”
医改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样制约着公立医院改革。余庆县卫生局局长李黔疆说,余庆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医务人员相对编制不足,现有编制人员又未满,推动改革的矛盾突出。
“基层医疗机构检验、麻醉、影像、妇产科等专业人才缺乏,业务开展受限,加之地方财政能力不足,医务人员待遇问题难以解决,人才流失严重。”李黔疆说。
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下一步,中国的医改将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改革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
- 2. “临床路径”改革:破解医患矛盾新举措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