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用、行都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这些方面也正是政府为百姓办实事的地方。
让百姓喝上安全水、出门十分钟就能买着菜、改造弃管小区让居民住得更舒服……每年政府都会根据百姓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很多件实事。而百姓的生活在这一件一件的实事中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变化?从即日起,本报推出《民生实事追访》栏目,通过走入百姓生活,去感受5年来政府办的实事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实惠。
小编推荐:防控人畜布病疫情刻不容缓
每逢开春、入秋的时候,孙庆吉的儿子都得住个院。
好在有医保,要不可得钱儿花了。
儿子每年都得住院,有医保省钱近万元
孙庆吉是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道龙江社区居民,她的儿子是2007年7月出生的,今年已经4岁了。
就在儿子出生那年的9月份,沈阳出台了儿童也可以参加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在校学生、学龄前儿童及未满18周岁非在校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参加医保的筹资标准为80元,个人缴纳40元,政府补助40元。
听到这个消息,孙庆吉没犹豫,立即给刚出生的儿子保了一份。“一年才40元钱,就相当于买一回水果,吃一顿肉的钱,但这是国家给孩子们的优惠政策,不享受就相当于浪费了。”孙庆吉说。
在儿子2岁前,身体挺结实,平时有点小毛病吃点药就好了。可是一上幼儿园,儿子就得上了手足口病,到沈阳市儿童医院住了一周院。
当时孙庆吉以为得花不少钱,可一结账时总费用是3000多元,医保能报销2000多元,自己只花了1000多。
这之后,每年开春、入秋时,儿子总得病一回,住上几天院。今年4月,她的儿子得了感冒和中耳炎,先后共住了15天院。这回5000多的治疗费,孙庆吉自个儿只掏了1800元。
“小孩参加医保太有必要了,这几年给儿子看病,少花了近一万元钱。”孙庆吉觉得医保政策让市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有门诊统筹后,到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的多了
之前,儿子得的不算小病,孙庆吉都送儿子去沈阳市儿童医院。现在社区医院都实行门诊统筹了,她说,以后儿子再有啥小毛病,就带他到社区门诊,开点药。看病的人能比大医院少一些,还方便。
其实,从2010年10月起,沈阳市还实行了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也就是说,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和意外伤害门诊医疗费用(包括检查费、药品费),先由个人累计承担门诊统筹起付标准300元;起付标准以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50%;门诊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年累计300元。
实行门诊统筹既是为方便市民就近就便看小病,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目前,已初见成效。
从2010年10月1日至当年年底,沈阳市参保人数为926575人,门诊统筹就诊患者15123人次。仅从一个季度的数字来看,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人数明显增多,平均每月达到1699.8人次,其中94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第四季度普通门诊就医人次增至15123人,与上年同期1364人次相比增长1009%,与2010年第三季度5794人次环比增长161%。住院比例相对下降,2010年参保居民住院为39965人次,住院人次与门诊发生费用人次之比,与上年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
- 1. 辽宁省进入全民医保时代
-
相关阅读